致富典型做引领
扶贫干部成主力
党员干部做先锋
扶贫扶智下苦功
扶贫项目做支撑
扶贫先扶智,强化脱贫攻坚向心力
本报记者 刘传伏
近年来,二十里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部署要求,将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全面强化脱贫攻坚向心力、引领力、带动力和支撑力建设,有效促进基层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每天打扫一下这段路的卫生,既轻快又有面子,还有600多元的工资,比以前拾垃圾好太多啦!”二十里铺街道前寺村贫困户段仰顺最近见人就“炫耀”起自己的工作。从拾荒者到保洁员,这是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段仰顺人生角色发生的巨大转变。老段今年52岁,肢体三级残疾,2016年以前他主要靠在街道周边捡拾垃圾为生。街道帮扶干部和他结对后,发现老段其实并不懒也不笨,而且任劳任怨,就是没有机会找到工作。帮扶干部主动帮他找到保洁员的工作,有了工作的老段尽职尽责,得到村民的一致夸赞。扶贫先扶智,扶贫不养懒汉,在扶贫工作中,给贫困户的“鱼”和“渔”都要兼顾。对此,二十里铺街道通过贫困户座谈会、入户宣传、谈心等形式,宣传扶贫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树立自强不息、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以脱贫攻坚向心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党员“1+1”,强化脱贫攻坚引领力
脱贫攻坚,党员做先锋。二十里铺街道强化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党员冲锋在脱贫一线,紧密联系群众,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扶贫干部、共产党员崔莉永远也忘不了那碗“有生以来最香的鸡蛋水”。她所帮扶的葛亭村贫困户都住楼房,5户贫困户其中3户住5楼。崔莉体质一直较差,每爬一次楼都要喘半天,有时一天要走访三圈,体力消耗非常大,每次都是坚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完。在一次走访贫困户李绪然的时候,她的身体实在吃不消,阑尾炎再次发作。忍着剧烈的疼痛,崔莉还是敲开了李绪然的家门,填表、问询、联系相关单位……崔莉捂着肚子硬是干了一个多小时。看到崔莉头上豆大的汗珠,李绪然的父亲十分感动,赶紧冲了碗鸡蛋水让她喝下。“咱党员就要和贫困户打成一片,将心比心,这样才能把工作干好。”就是这碗鸡蛋水让崔莉感觉心里暖暖的。二十里铺街道推行党员设岗定责目标管理,围绕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搞好服务,鼓励党员干部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组建扶贫帮困、技术指导等“1+1”综合服务队,及时为贫困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典型做引领,强化脱贫攻坚带动力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在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后屯村北面的大棚里,村民们正在种植草莓。“我们现在种植的草莓大约明年1月份就可以上市,采摘的话,每斤能能达到50元,咱贫困户的分红又有着落了。”后屯村党支部书记林坤高兴地告诉记者。二十里铺街道产业扶贫项目就位于后屯村,这个投资145万元的扶贫项目每年可以为该街道12个村的39户贫困户带来1000至1500元的收入。二十里铺街道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党员+农户+产业(项目)”等“党建+ "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示范岗设在致富项目上,增强示范带动能力。鼓励村主职干部、党员致富能人、优秀党员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好模式,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林坤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协调服务、组织发动作用,按照“党支部+扶贫基地”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支撑、以扶贫基地为抓手、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的发展新路。2016年他牵头实施了街道农业产业扶贫基地项目,整合扶贫资金、扶持资金,并自筹资金50多万,建设高标准钢架大棚6个,发展大棚草莓种植,4年来,除吸收周边部分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外,共为辖区39户贫困户发放收益10万多元。
产业上规模,强化脱贫攻坚支撑力
二十里铺街道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注重建立脱贫防反弹、脱贫致富等长效机制,将产业发展作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支撑。立足街道实际,科学规划引领,积极发展壮大精品绿化苗木、特色有机蔬菜、鲜果采摘体验、林下中草药种植及特色种养殖等产业,带动地方发展,增加地方收入,增强脱贫攻坚产业支撑。特别是依托现有的产业扶贫项目基地,积极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在就业扶持、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引导脱贫户大胆就业创业,让他们真正有一技之长,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踏上脱贫致富好路子。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十里铺街道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扎实苦干,只争朝夕,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街道广大党员干部将以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决心奋力为夺取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全面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十里铺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宁信心十足。冲锋号已经吹响,相信勤劳勇敢的二十里铺人,必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