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大运河,辽阔高远,韵味无限。大运河水一望无际,芦苇水草一碧万顷,从运河之都港乘船出发,向着微山县南阳古镇前行,一路美好风光,一路欢声笑语。船舱内,有两列数排红色长座椅,而中间的桌子上,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鲜嫩的莲蓬。
在船舱中部,刚刚欣赏了曲艺表演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还意犹未尽。《文化周末》记者此时就坐在他的对面,开始了这次大运河之行的对话。
“您是第几次来济宁?本次行程有何感触?”面对记者的提问,高洪波娓娓道来。
“三十多年前,我曾到过曲阜,但畅游济宁,深入了解济宁,这还是第一次。”谈及为期一周的采风之旅,高洪波说,这是一次“快乐的阳光之旅”。若不是疫情的影响,自己和济宁的缘分,应该更早些。
在“走进济宁,对话运河”文化名家主题采风活动启动仪式上,高洪波在致辞中表示,济宁是极为重要的文学创作的热土,大运河作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在世界范围内,有巴拿马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当然也有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我们的大运河,尤其是大运河济宁段,有何地位和特别之处?”记者问。
高洪波心中的京杭大运河,是人类挑战自然的一种方式和渠道,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发明。“我们常说‘水火无情’,而大运河的开通,让水变有情了,有了诗情的一面。”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自然,让资源更好的为人服务,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而从人类的航运史来看,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也有巨大贡献。“中国是传统的陆地强国,近年来,我们有了航母,有了先进的海军,但在过去,运河的航运价值是巨大的。”京杭大运河,就是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大动脉。
对于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在几天的采风观摩过程中,高洪波有着独特的感触。
当记者问到“在民族复兴的当下,您对济宁有什么样的期待”时,高洪波坦言,如今的城市发展,变得愈发同质化,一样的高楼,一样的人造景观,十分缺乏创新。有的城市尽管十分现代,GDP十分突出,但没有城市文化,这也是不行的。济宁利用自身文化优势,拿出孔孟文化和运河文化两张闪亮名片,让他有了发自内心的感觉:济宁完全能承载“文化”二字,“文化济宁”实至名归。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来到济宁,在任城区的太白楼采风时,高洪波对这首诗印象深刻。“这一句我们小时候都会背,太喜欢了,但是就没想到这句话出自济宁。”高洪波这样说。济宁此行,让他有了很多新的体会和感悟,可以说,文化底蕴催生的内里,不来济宁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让来济宁采风的文化名家一行倍感责任重大,也让高洪波有了强烈的使命感。做好大运河文章,讲好大运河故事,就需要把笔端融入到这片文化的热土中去,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为济宁大运河鼓与呼。
高洪波说,文字的力量是无限的,大运河的美,应该被记录下来,进而被阐释与弘扬,希望通过这次采风活动,将济宁自然人文的独特魅力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展现给全国的广大读者。
①高洪波②本报记者采访高洪波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刘建新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