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以来,邹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普法“四大工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邹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暨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主题宣传活动先进县(市、区)。2019年,邹城市司法局荣获“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称号。
实施“规划引领”工程,普法责任落实落地。一是健全统领机制。制定《“七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规划》,保证规划从墙上、纸上走入坊间、走入心田。二是健全保障机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以上率下,形成全市一盘棋。三是健全责任机制。明确共性普法责任清单和39个部门的具体普法责任清单。邹城市司法局探索精准普法工作机制,创新“菜单式”普法教育,确定了5类普法对象、36名专业讲师、45篇法治课题,彻底解决“为谁做菜”、“谁来做菜”、“做什么菜”、“怎么点菜”的难题;邹城市应急管理局以提升职工群众安全素质为中心,在全市高标准建设15处“素质固安”安全文化主题公园,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安全意识;邹城市公安局通过微信公众号发送“安全提示每日一图”,以通俗易懂的图片形式向基层群众宣传法律知识;邹城市检察院加强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对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进行公开审判,起到“审查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实施“三重普法”工程,普法效果“事半功倍”。一是突出重点普法内容。成立法治宣讲团,出台相关学习宣传通知,组织动员各级各部门开展大规模、常态化的集中宣传活动。二是突出重要普法对象。把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列入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学习计划,实现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化、常态化。三是突出重大普法活动。深入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动员各级各部门,组建13000余人的“安润邹鲁”普法志愿服务队,逢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村(社区)、厂矿、企业,开展扫黑除恶、国家安全、防范非法集资、环境保护、禁毒等主题普法活动,年直接受益群众20余万人。
实施“智能普法”工程,普法形式喜闻乐见。以法律解读、以案说法的形式进行电视普法,年均播出节目20余期;制作普法宣传教育大型户外广告牌6处,极大提升了“法治邹城”对外宣传形象。整合网站、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打造一体化普法e联盟。
实施“儒韵普法”工程,普法资源古为今用。一是实施“儒韵法治”工程。邹城市建成孟子学堂170处,常态化开展孟子公开课、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二是将“枫桥经验”与儒家思想有机融合,走出“法德结合”的矛盾化解新路。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建立“和为贵”品牌调解室,文化墙设计中运用“天时地利人和”、“和畅和顺和谐”等劝和箴言,增强“人和”文化氛围。三是兼顾法治内涵和道德精神并重,提档升级各类法治文化建设阵地,实现法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2017年建成占地450亩的市法治文化主题公园,2018年建成600余平方米的市法治宣传教育中心,设置普法历程、法德展示等九大区域,综合运用大型显示屏、投影、实景还原等形式,让参观者切身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法治理念的严肃厚重。四是结合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目前,邹城市建成法德文化广场(公园、长廊)36处,法德文化街226处,法治书屋895个;命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9个,省级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和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4处。 通讯员 唐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