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颖 刘创
一条油亮平整的柏油路径直铺展在七月的原野上。道路的两侧,是这几天刚刚机插完的“五统一”水稻秧苗。其间不时点缀着一座座明晃晃水泡一般的塑料大棚和波光粼粼的“藕虾共作”养殖池。这里是地处鱼台县西部李阁镇李楼村的一片良田。
56岁的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军又骑着他那一辆稍显破旧的电动车来到田垄上。这段时间,正值三夏生产关键时刻。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地里转一转,一会儿钻进大棚里去看看甜瓜和辣椒的新长势,一会儿又出来眺望着道路尽头这座掩映在槐荫里静谧安详的小村庄。
这个夏天,上任一年多时间的他心中荡漾起新的激情:“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是李楼村老少爷们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第一步啊。”
困局·新支书的难题
沿着平坦宽阔的鱼清线,从李阁镇政府驻地向南行驶4.1公里就到了李楼村。沿着这条东西走向进村的道路看过去,一座精致的二层小楼映入了笔者的眼帘。
面色黝黑、身材微胖的李明军一边大踏步地走着,一边向笔者介绍着这一年李楼村老百姓盖房子的新变化。但在兴奋之余,他也时不时轻声叹气:“俺村里住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鲁西南风貌的小村庄。村子里街巷纵横交错,行走其间,不时还是能看见上着铁锁的宅院和斑驳的木门。近年来,空心村问题在很多村落日益凸显。在李楼村的一个自然村小张庄里,由于青壮年们大都在南方搞物流运输,村民发了家,在外地置了业,有的村民还把父母接出去一起居住。空置的宅基地占了70%左右,原本不大的小村庄显得更加冷清了。
“国家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的又一次新变革。”老农民李明军期待着在乡村振兴中为李楼村的困惑找到解决的方法。
去年4月份,他在镇党委的推荐下,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在山东财经大学举办的鱼台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这次难得的外出学习机会让他开阔了眼界,每到一个乡镇,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当地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
“在寿光三元朱村的蔬菜大棚里,拉线吊蔓的黄瓜扭密密麻麻,让人一看见就打心眼儿里兴奋。”“还有安丘拓乡镇的张家宅村打造了‘旅游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年年分红,比种地来钱快。”
发展市场经济,让这些先进的地区村庄的老百姓们富裕了。乡村振兴,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农业这条路必须闯出来。在他看来,一场关于土地和农村的变革正在到来。
行走·年轻大学生村官的求索
轰鸣前进的收割机,鱼贯而行的农用三轮车,夏日里的李楼村,正是忙碌的时节。
一个年轻的身影在村庄里行走着。他叫李荣森,是去年7月来到李楼村的一名90后大学生村官,自从聊城大学毕业到李阁镇工作以来,下村便成了他在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年来,身为村主任助理的李荣森早就转遍了这个不大的村子,最大的收获都来自于他一次次参加村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会议上。其中,围绕李楼村的发展,村党支部决定流转土地搞特色种养的想法和李荣森不谋而合。村两委带头集中流转土地,建设绿色果菜大棚,抓住鱼台举办第三届龙虾节的机遇发展“藕虾共作”,这些想法如今都一一实现了。
跟着村干部们一起去金乡县暗楼村考察葡萄园,去喻屯镇购买藕种,他在行走,也在为振兴村庄建言献策,找寻自己一名年轻党员的青春价值。
起步·擦出变革的火花
“村两委班子出资牵头成立亮丽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实施管理,农户以土地或者资金都可以入股。”大伙儿商议着。
“以集体的名义承包干渠,发展果树种植,现在看来咱村种的‘丰园红’和‘凯特’杏树、‘翠玉’‘翠冠’梨树的成活率都在80%以上。”李明军兴致勃勃地说着。
“最近我又联系了几家超市和王丕街道的蔬菜市场,咱的辣椒卖到3块5一斤。”
“说给群众听不如做给群众看,要定期召开党员会议,汇报发展进度,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凡是涉及村集体发展的重大事项及时向群众公开,增强群众对发展的信心和支持!”支部委员们热烈议论着。
“乡村振兴,习总书记已经给咱们指明了方向。就像当年鱼台稻改一样,关键还是支部要敢拼敢干,不能等不能靠!”对于在新时代的希望田野上再来一次变革,李楼村的党员们正跃跃欲试。
没有欣欣向荣的产业,就无法建设繁荣富强的乡村。从李楼人身上,我们已经感受到乡村发展的新律动。
“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夜幕悄悄降临,饱满的麦粒已然入仓,龙虾池里的藕芽正努力向外伸展着,新投放的100多斤虾苗也悄然潜伏在池底生长,阵阵夏风送来祝福的话语,这个质朴的村庄振奋着精神,正慢慢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