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儒静 赵欣
“上次的节目真不孬,我们看得可高兴了”,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民情书记”一队刚到新兖镇楚洼村,就有村民围上来说。据了解,“民情书记”前期走访时,有些村民提出村里的文体活动太少了。“在7月份‘民意5来听’走访日,我们根据前期群众诉求,协调区梆子剧团到村内演出,同时与村民拉呱说事了解民情,听取民意,这样‘民意5来听’的活动氛围也更足了”,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介绍道。
“民意5来听”行动开展以来,兖州区按照市委安排部署,选派了1297名机关干部组成287个“民情书记”团队,紧密围绕“转作风、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汇民智”,按照“六访六必报”“四知四清楚”的工作要求,坚持到联系村、小区开展大走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面对面解决群众难题。截至7月底,已走访群众1.6万户,收集民意诉求1634条。
规范工作流程,实现按需服务
为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知晓率,兖州区进一步规范开展“民意5来听”行动流程。活动前,在村、社区公示活动时间、形式、参与人员,标明“民情书记”团队的单位、职务和联系方式;活动中,发放联系卡、明白纸,逐户建立民意诉求档案;活动形式除入户倾听外,还有居民恳谈会、说事拉呱、主动家访、定期回访;用好新媒体,开发新方式,采取添加微信好友、面对面建群等网上交流形式,更快汇集民声民意,更好倾听群众诉求。
群众所需就是努力的方向。区委编办前期走访时,部分居民反映绿化管理不到位,“民情书记”一队、三队及党员志愿者自行购置镰刀、镢头等工具,主动到联系的达巷社区旧关东区清理小区中心绿化带内杂草。天气炎热并未阻挡挥汗除草的脚步,反而热情高涨。经过两个小时的辛勤劳动,让社区环境变得更加美好,“民情书记”心有所慰,他们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自活动开展以来,兖州区通过“沉到一线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基层难点痛点堵点”这种形式,第一时间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深入了解群众诉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事有人问、有人管,进而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民情书记”二队将山拖小区老年群众反映的“小区内缺少室外休闲座椅”的问题上传到“12345”服务热线平台后,及时批转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在一周内该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目前小区内已安装了4个漂亮实用的长座椅,得到了小区群众的“点赞”。
创新工作模式,实现精准服务
兖州区各“民情书记”团队将开展“民意5来听”行动融入到做好自身业务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当前基层重点工作中,不断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区交通运输局在颜店镇后郗村走访时,群众反映“该村位于济阳线两侧却未通公交车导致群众出行不便”。得知这一情况后,交运局多方协调将4路公交车终点站向北推进了3公里,同时对公交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在村委会北侧建设了一处候车亭,待兖颜路通车后同步启用,切实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推进“民意5来听”行动过程中,兖州区坚持“一把手”带头,各区直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拉呱说事等方式转作风、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汇民智,走入群众家中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同时,拓宽民意诉求渠道,将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作为推进有关工作的“晴雨表”和“坐标系”,通过全面分析研判找准工作在一线落实中的难点堵点。一方面,“民情书记”团队充分发挥所在部门优势和自身特长,使一些困扰社区和群众棘手的基层治理难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区直部门单位通过在村、社区开展服务,进一步加深对基层的认识和了解,想问题、办事情更接地气,在“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转作风”“汇民智”,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