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08日
第03版:

温暖的阅读传递

张养华

春分的前一天,久未谋面的三哥打来电话,要我给他找本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电话的那头,三哥的声音有些迫切,他说,疫情期间,足不出户,读了很多的书;他很喜欢《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主人公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出生年代和生活环境与他多有相似……

在疫情仍未遏止的当头,在这个玉兰花如期绽放的季节,接到三哥要我找书的电话,久闭的心扉立时飘来一缕怡人的清香和书香。

三哥退休了,是个爱读书的人。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被一干人等呼为“三哥”。我曾在其手下工作了近5年的时间。当时的单位还在西关大街居委会的老院里,办公用房拥挤。他与居委会的老聂书记商量,给我挤了一间五六平米的宿舍。房屋虽小,却拾掇得干净、雅致。

有一天,他踱步走进斗室,环顾四周,目光落到了我在桔黄色的台灯灯罩上书写的郑板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诗句,对我在艰苦条件下有如此心境很是欣赏,看到床头上、桌子上随处放的一本本正在读的书,更是感慨不已。随后的全体会议上,他多次把这些情景讲给大家听,鼓励年轻人多读书、多学习。

当时,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听到单位最高首长的表扬,真的是兴奋不已,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敢有任何的懈怠,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几年后,我离开了单位,他也从所长到兼任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再到副局长,职务的变迁,并没使我们的关系疏离。

光阴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曾经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朋友般淡泊如水的君子之交,没因岁月的流逝而淡漠。有时还会因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遇到了一件事,交流一下感受、心得和体会。

放下三哥的电话,想着托付我的差事,猛然想起自己正好藏有一套《路遥文集》。趁中午回家吃饭,我钻进书房,目光在满满当当的书架上瞅寻,没有找到那套熟悉的文集。书架旁的墙角旮旯里堆放着三五包书——几次搬家,扔掉了很多的家什,却舍不得丢掉一本书,妻子索性把这些书打捆码放起来。

我一包包打开,一本本寻找,许多的书,尽管已经泛黄,且发出一丝霉的气息,但是,每一本泛黄的书都是一次陈旧的回忆,每一张模糊的纸页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正是好书的魅力,它俨然一壶老酒,历经的时间越久,愈加醇厚浓香,愈加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众里寻他千百度,在翻腾得一片狼藉的书堆里,终于找到了那套《路遥文集》——熟悉的装潢设计,熟悉的封面题字,翻开扉页,上面写有“石涛,1995.9.9赠送”的字迹依然清晰。

石涛也是个喜欢看书的人,是我1989年进城工作时认识的一个少年朋友。那时候,我们刚满二十岁,正是挥斥方遒、意气风发的好时光,虽不敢指点江山,闲暇之时却常常聚在一起激扬文字,或到大自然里浪遏飞舟。后来,我去烟台农校学习,临走时,他将这套《路遥文集》放进了我空空的行囊。

在那个气候宜人的海滨城市,在那个静静的美丽校园,我无数遍地捧读《人生》《平凡的世界》……体会着高加林、巧珍的悲欢人生,承受分享着孙少平、孙少安等一群普通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

每个爱书的人,都有闪闪发光的灵魂。三哥与石涛,一个退休的人,一个“现役”的国企高管,他们都有各自的职业,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爱好——阅读。他们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世界上还有的一种人,他们看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写书评或介绍。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他们不慌不忙地浏览……”

吃过晚饭,我抱上文集,走在去三哥家的路上。一树一树的玉兰花,在路灯下开得安静而又浓烈。这满是芬芳的小街,让我的思维跳跃起来——我在想,一套文集,两个朋友,三个爱书的人,二十五年前石涛老兄赠书与我,二十五年后我借书给三哥,这一路芬芳,让我手有余香……

2020-08-08 张养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4918.html 1 温暖的阅读传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