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静坐书房,泡一杯清茶,酷暑在升腾的茶香中渐渐消融。躁动的心随着清茶在水中轻盈起舞,慢慢沉静。摊开一本新书,淡淡的书香,交融着袅绕的茶香,悄悄弥漫开来。书房清香四溢,不觉间唤醒烈日下的沉睡,也兴奋了伏案而读的人。
刘禹锡先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的传世名句,悄然悟上心头。那种远离世俗,抛却名利,安贫乐道的隐逸,深感在其中。想必,这就是炎夏的盛宴,准确地说,是读书人特有的美餐了。
酷爱书也钟爱茶,幸好这熊掌和鱼让我兼得。有人说,如能得二者,便可谓幸福。我谓之:美满。
书与茶,有着诸多天然相通,为古今雅士所钟情。
几千年前,中华先人不仅聪明地发明了纸,也幸运地发现了茶。虽然人类的智慧在纸发明之前,就已铭刻在贝壳或书写在树叶、兽皮、绸缎上代代相传,却只在发明纸张后,人类智慧的表达,才找到最美好的归属,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书。自那时起,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载录于纸张,装订成册而谓之书。传阅这种载录有先人智慧的书,而继承先人的智慧。更有阅读上瘾者,乐此不疲,而博得尊敬的称谓:读书人。
曾几何时,载有中华儿女智慧的书,悄然走出国门,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像清泉般流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惠泽每一颗钟爱智慧的心。正是有了书的传播,中华智慧得以成为人类共同的文明,赢得更加广泛、更加璀璨的传承。书,成为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桥梁。
茶与纸书,原本同根同源,均起源于我们中国。茶以其清醇可口、天然保健的天性备受钟爱。时至今日,饮茶在我国不仅是饮食习惯,更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国人自古习惯以茶待客,逐渐形成独特的饮茶礼仪。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式敬茶与饮茶礼仪深受国际社会追捧。
想必,读书品茶的人深有感触,读如品茶,品似读书。茶,越喝精神越旺。长期饮茶,修得神清气爽心性。书,越读思维越宽阔。博览群书,修得高瞻远瞩之境界。会品茶的人,自然懂得茗茶之醇韵;而不懂茶的人,大概只能喝出茶水中苦涩的味道。品书亦是如此,一本好书,不同的人将读出不同的味道,品出不同的感悟。肤浅翻书之人,只能走马观花,赏观书中的浮华。只有真正品书的人,才悟得字里行间洋溢的思想精华。
其实品书与品茶自然相通,都蕴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这也是古往今来但凡读书之人,多喜品茶;爱茶之人,多有品书嗜好的缘故。
忙碌一天,回家沏上一杯清茶,品味那份悠然四溢的香,或手捧一本好书,沉浸字里行间的情韵。抑或思绪飞扬,铺开纸笔,捕捉刹那灵感碰撞的火花,让心躲进闪烁的文字间,自有别样的欣喜和从容。
只是当今日渐忙碌的人们,为了养家与各自的生活,少有闲情逸致而腾出哪怕一点点时间,静下心来慢慢地品一杯好茶,静静地读一本好书。
真正爱书好茶之人,大概都有“不羡富贵之奢华,只恋书香相随、茶香相伴”的共鸣。合卷深思,不禁感叹:今生如能朝夕与茶相伴,天天与书相随,人生则足矣。
读书的感觉真好,如能有一室茶香相伴,感觉就更美,更幸福了。■苗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