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精神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但同时,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相比,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仍然滞后,如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成为当前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从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来看,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方式、手段等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需要从治理能力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为此,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从现代化的视域,重新审视乡村社会,从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科技支撑产业振兴的智治、依法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建设乡风文明的德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美治五个方面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能力,最终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战略目标要求。
提升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能力。治理能力说到底是治理主体的能力,主体所运用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资源的整合,决定着治理实践的效果。要通过提升乡村多元主体协同的共治能力,来更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创造性,形成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社会组织、乡村居民等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
一方面,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一个前提是,各个主体要认清自己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优势。另一方面,在发挥各自主体优势的同时,还要着重提升主体间的协同能力。形成多元主体互助协商、共同解决自身矛盾的乡村治理共力,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共识引领下通力合作,最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使治理成效惠及广大人民。
提升科技振兴产业的智治能力。振兴乡村产业需要突出科技的支撑作用。依靠科技振兴乡村产业,就需要在科学思维和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增强科技振兴产业的意识,提升科技振兴产业的能力。
一方面,乡村产业的振兴需要规划性的科学理论指导。使乡村产业的主体不断完备相应的知识体系,促进产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创新,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区块链的“相关性”“联动性”“互补性”思维把乡村产业看作新兴产业的集合体,打破已有的、小规模产业之间的合作壁垒,让新的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旅游业等新业态、新兴产业实现融合。另一方面,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实做强乡村产业。从产业对技术化的需求看,培养科技技术人才是关键。而振兴乡村产业及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也将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效益双向统归的有益实践。
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法治能力。化解乡村矛盾纠纷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而善用法治化解乡村矛盾纠纷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一要深入开展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应当帮助乡村居民转变认识,增强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二要健全乡村调解员队伍,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善于用发展着的法律解决乡村发展中的矛盾纠纷,推动构建和谐乡村。三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探索建立“互联网+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强化乡村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完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和联动机制。
提升涵养文明乡风的德治能力。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柔性作用及人文价值,以德治厚植文明乡风。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形成新时代的乡规民约。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把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乡村居民解决利益冲突和观念冲突的价值标尺,使乡规民约的具体内容更加贴近民情民意民心。二要充分挖掘乡村教育的乡村资源,从现代化的视野重新审视乡村的变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新契机,使教育真正触及乡村的精神内核。三要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既要保留传统文化中孝、信、义等方面的精华,还要运用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感染乡村民众,使乡村民众在实际感受和实践过程中主动转变观念意识,打破原有思维方式的局限,更好地适应乡村现代化的建设发展。
提升优化生态环境的美治能力。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应当从转变治理理念着手,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
一要把“绿色”融入乡村生产。从生产源头防污减排,做好污染物处理,减少对空气、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不断探索、开发和推广农村绿色农用节能技术,生产出绿色、环保、安全的产品。二要把“绿色”融入乡村生活。在垃圾分类指导下做好生活垃圾的环保处理,从源头上引导村民树立正确意识,在处理过程中推行“户集、村收、乡运、县处”一体化处理模式,以及开展粪污、秸秆等的无害化循环利用工程,让村民生活在优美的乡村环境中。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减少资源消耗,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三要把“绿色”融入乡村生态。在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的基础上打造生态宜居的农家乐、旅游点、度假村、养老院等,吸引城市优质资源转向乡村,共同构建环境优美和生态优化的乡村空间。四要把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融合起来。这种融合不仅是乡村内部的自我整合,也是与周边乡村进行跨区域的交互整合,通过把各自的优质要素加以融合,扩大乡村绿色“生活圈”和“生态圈”。在绿色乡村的美治中,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将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
综上所述,作为拥有古老农业文明的人口大国,中国人的根脉和情怀大都在乡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根基也必然在乡村。要写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这篇“大文章”,迫切需要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同时,还要结合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不断反思治理能力本身的问题,以及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的关系问题,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处于动态变化的乡村治理能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作者单位:中共梁山县委党校)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推动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市社科联组织并推出了一批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理论成果,现在济宁日报陆续刊发,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