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6日
首页
第06版:

传统的农业乡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如何破题?

杨店镇走出增收新路径

本报汶上讯(通讯员 李登林 李光森 梁萌萌)汶上县杨店镇牢固树立“发展集体经济,既是重要经济问题,又是重大政治问题”的意识,始终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头等大事,突出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策、做到精准发力,全镇集体经济呈现后发崛起、进位赶超、竞相争先的生动局面。2017年10月,经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局经管部门认定,杨店镇2017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突破3万元;2019年1月,经县委组织部委托的山东中金会计事务所认定,杨店镇2018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突破10万元。

杨店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2016年全镇25个行政村有空壳村10个,5万元以下的村11个,5万至10万元的村2个,10万元以上的村只有2个。2017年以来,汶上县委启动实施了“破零扶强”工程,制定了“三年三步走”战略,提出了“强村十法”,杨店镇结合各村实际,走出了9种增收路径。

一是村企联建法。该镇抢抓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机遇,带领群众拆旧村建社区、从平房搬进楼房。截至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村搬迁到镇驻地。随着群众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也要改变,为此杨店镇党委探索推行“社区+产业项目”发展模式。每个社区在旧村复垦土地上预留发展空间,建设社区产业园,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解决群众工资性收入问题和村集体收入问题。

二是土地流转法。对于无资产、无资源、无积累但村级班子较强的村,杨店镇党委鼓励各村大力开展土地流转,由各村统一对外发包,在确保群众土地承包收益的前提下,向承包大户收取每亩30至50元的公共资源服务费。

三是盘活资源法。杨店镇多数村都有集体土地,少则几十亩,多则二三百亩。这些土地要么长期低价承包,要么被少数人无偿占用,拖欠多年承包费。对此,该镇决定利用三资清理,盘活用好村级资产资源。在围绕盘活现有资源、挖掘资产资金资源潜力方面,重点做好了“借势”“造势”两篇文章。

四是效益农业法。通过村集体领办特色农业项目,推动资源变资产,在发展特色、优质、高效农业中增加收入。杨店镇泗汶管区重点围绕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泗汶西瓜”做文章,与山东农科院联手合作,成立西瓜种植协会,流转土地500余亩,坚持统一育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增加集体收入近50万元。

五是创办实体法。对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镇驻地村,鼓励领办村集体企业和服务业,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持续稳定收入。杨店镇张楼村利用镇驻地优势,建成一处1200平米的三层商业门面楼,其中三楼建成460平米、16个标准间的宾馆一处,由村集体自主经营,新增集体收入7万元。一、二楼出租给服装加工企业,每年租金达3.5万余元。

六是商贸带动法。在区位优势明显的村,扶持建设经营性场所,通过租赁承包、自主经营等形式,每年获得可持续稳定收入。杨店镇路村借助靠近县道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优势,预留门面房140余平,对外作为仓库租赁,新增年收入3万元。

七是资源开发法。发挥乡村生态、土地、资产等特有优势,唤醒农村沉睡资源,通过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模式,进行开发利用,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杨店镇莲花山村收回山脚荒地20余亩,对外承包种植果木,增加集体收入1万余元。

八是边角利用法。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让村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为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杨店镇陈堂村利用房前屋后、方田路旁的“边角资源”46亩,通过发包种植经济果木树每平方0.8元,增加集体收入近3万元。

九是政策扶持法。积极对接上级“千村集体经营场所示范”建设计划等政策,新建办公场所时预留经营场所,用来自营或租赁。杨店镇钱村新建2层村级场所一处,其中一楼作为门面对外出租,每年收入1万余元,带动群众就业60人。

2019-07-16 传统的农业乡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如何破题?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405.html 1 杨店镇走出增收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