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6日
首页
第02版:

陈伯衡

陈伯衡,原名陈宪旋,笔名行鱼,1906年2月出生,山东省汶上县西周村人。

16岁时,陈伯衡考入汶城书院高小,就读期间,他和进步师生一起赶走了反动校长。高小毕业后,陈伯衡考入济南第一师范,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后,陈伯衡暂避回到家乡,曾协同家乡农民协会斗倒了作恶多端的国民党汶上二区区长房子健。

1931年,陈伯衡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在北大,他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由对革命的朦胧向往变成了自觉的追求。“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了北京大学组织的赴南京抗议蒋介石投降政策的示威活动。1935年,陈伯衡在北大毕业后到济南齐光中学任教务主任,并成为《齐光校刊》主要撰稿人,针对当时的形势,发表了《鲁迅先生的战绩和思想》《目前教育的危机》等多篇战斗檄文,同时和进步师生一起与本校“托派”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齐光中学的“托派”势力日益萎缩。

1937年10月,日军逼近济南,韩复榘率军南逃,陈伯衡在济南也随流亡师生南撤,在路经汶上家乡时,刘启文、曹志尚等人便把酝酿抗日救亡的打算告诉了陈伯衡,他非常赞成,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抛离家乡,苟安偷生,便毅然决定留在汶上进行抗日救亡活动,从此开始了投笔从戎的革命生涯。陈伯衡先后与中共鲁西南工委和中共东平县委书记万里取得了联系,依靠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抗日工作。

1938年2月,陈伯衡与鲁西南工委派来的共产党员刘星等人一起在汶上县七区申垓村(现属梁山县)附近的永安寺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这支队伍转战于黄河两岸,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取得一系列战果,队伍先后被编为十支队挺进队、十支队东进梯队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六支队一团,陈伯衡先后任挺进队队长、东进梯队司令员、六支队一团团长等职。

1939年初,陈伯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率六支队一团攻下泰安薛家岭据点,俘获伪区长以下60余人,缴获长短枪数十支,轻机枪1挺。3月22日,陈伯衡在指挥郑海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噩耗传来,军民无不悲痛。战后,中共鲁西区党委在东平县常庄召开了追悼大会,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致悼词,指出:陈伯衡的牺牲,对六支队一团乃至整个抗日战场,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陈伯衡不只个人献身国家,受他的影响,侄子陈允梅、陈允桐也都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解放战争中,都先后牺牲了。陈伯衡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家庭是革命的家庭。

(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供稿)

2019-07-1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379.html 1 陈伯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