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本报通讯员 李霞 刘敬胜
小桥划水剪荷花,薛河两岸晕晚霞。盛夏雨后,薛河村笼罩在薄薄的水雾之中,格外静谧安适:留香桥下荷叶婷婷,怡然亭内村民两三,白墙黛瓦的民居置喧嚣于云外,船模渔具馆内那船与网诉说着悠悠岁月……
2019年6月,微山县昭阳街道薛河村申报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积极争取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和省第三批美丽村居试点村建设项目;今年以来,薛河村乡村振兴项目纳入了全县创5A景区和大捐片区整体规划,以建设“生态渔乡,宜居薛河”为目标,科学提出了“一河两岸”的整体规划,集中盘活全村文旅资源……如今的薛河村颜值高、产业兴、村民富,处处洋溢着乡村振兴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党建统领 振兴产业
薛河村地处微山湖东畔,毗邻京杭大运河,紧靠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北邻省级美丽村居爱湖村,水陆交通便利。全村有169户、779人,其中党员24名。村民多以水上运输、捕捞和水产养殖为主,保留着最原始的渔村风貌。但村集体收入微薄,村庄建设滞后,村民居住环境欠佳。
振兴薛河势在必行。薛河村主动认领“基层党建示范村”目标,围绕党组织建设、基层治理、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满意度等开展争创工作。支部作出实事承诺,党员认领岗位职责,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任务目标更具体、更明确,有效压实村支部抓党建的工作责任,最大程度激发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统领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
“地笼主要是用来网对虾、小龙虾和螃蟹,一个10米的地笼,市场价在150元左右。如果以此为主业,一个人一年按照编三四百个来计算的话,一家两三口人都干的话一年能挣10多万。”薛河村党员刘威是一位地笼编织能手,当他得知要带着大家致富,格外振奋,他主动认领了帮助村里地笼编织户进行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党建目标任务。为了做好地笼,刘威定期组织村里的编织户进行编织技巧培训,带领编织户分析行情、开拓市场。“目前,薛河村共有50余户、60多位村民从事地笼编织,地笼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主要销往辽宁盘锦和安徽淮南等地,用在稻田地和池塘里。”刘威骄傲地说。
“渔村发展也要走出舒适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韩伟介绍,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街道积极探索创新,全力破解以渔业养殖、船上运输为主的发展瓶颈,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筑巢引凤”,集中打造农业生态观光采摘园,建设产业聚集区,垂钓苑、留香桥、怡然亭、荷苑等休闲观光产业和景点,围绕特色果蔬产业和精品渔业养殖产业,大力提升发展地笼等渔具加工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薛河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在相关产业项目带动下,预计今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立足民意 改善民生
“我马上就要退休了,在城里也有自己的房子,看到家乡变化如此之大,我很惊喜,这不,把我家的小院重新又拾掇了一下,打算从城里搬回来,和老伴儿在老家安度晚年啦!”即将从教师岗位上退休的陈爱田,家住在薛河村渔居路,谈起乡村振兴给村子带来的巨大变化,他很激动很兴奋,满脸洋溢着喜悦和幸福。
“村庄是村民的家,搞建设更要遵从民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马绪武告诉我们,为搞好村庄建设,真正造福村民,昭阳街道办事处和薛河村的负责人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到村民对家乡的建设愿景,了解村民生活需求,同时结合薛河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将薛河村景观、民居建筑与微山湖、京杭大运河自然风光融合一体,突出“红瓦白墙”民居建筑风貌整村打造。
“电线满天飞,着实碍眼。刮起大风来很不安全。”调研中,工作人员得知了村民对电线的改造需求强烈,遂邀请专业人员,结合村庄建设实施了弱电入地工程,一改过去电线满天飞的旧貌,还村民一片干净的天空。同时实施了道路硬化亮化、村庄绿化美化、气代煤和休闲广场等民生工程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将整治前后效果拍照留存并进行位置标注,制作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网络图,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村干部网格管理、党员监督等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治理机制。
为改善村居环境,街道按照“五清一规范一消杀”的要求,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总支主导、村(居)督导,保洁员尽职尽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志愿红”干在一线,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水平。以党建目标认领工作为抓手,党员主动认领环境卫生岗位职责,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村庄卫生,带领村民集中清理“四大堆”、路边沟边垃圾、小广告等,形成了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美好家园的良好局面。制定门前“三包”制度,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通过“表彰一批,带动一批”的方式,分批对美丽庭院评比表彰,在全村掀起创建美丽庭院的热潮。同时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整治成果交接制度,确保环境整治成果持续巩固提升。
“四带一引” 激发动力
“薛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再加上上下一心的科学带动与引领,乡村振兴指日可待。”街道人大工作委副主任马春晓参与了整个薛河乡村振兴建设的全程,她对薛河的未来信心满满。她说,薛河建设重在“四带一引”,即村支部带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带动、园区企业带动、能人带动,强化班子建设、人才建设,引导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不断激发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
为挖掘和保护薛河村渔乡文化资源,建设了船模渔具馆,集中展示微山湖区船模、渔具;成立周奉勇泥塑工作室,将渔家泥塑技艺进行传承并把这种原滋原味的创作表演发展成为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同时,将薛河村优秀的文化资源融入市场、转化为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品牌的跨越,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游览观光。
在精品渔业养殖打造方面,薛河村在大运河西岸有着2000亩的养殖基地,主要养殖微山湖大闸蟹、小龙虾、南美白对虾和鳜鱼,每年的大闸蟹产量可达到10万斤,小龙虾可达到30万斤,渔业产量至少达到50万斤,产值能达到800多万元。
在特色果蔬产品种植方面,薛河生态采摘园占地100余亩,包括三个种植大棚和一个荷苑,农业种植区和果树种植区。薛河村坚持绿色生态种植及管理技术,从播种、育苗,直至成熟,整个过程都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绿色有机生态。“我们的大棚不仅生产当季蔬菜和水果,还种植了柠檬、百香果、人参果、贵人果等不常见的果种。蔬菜水果的销路很多,可以直接供应到周边超市,也可以通过淘宝、微商和网红直播方式进行线上销售,除此之外我们还增设了采摘体验,结合旅游观光拓宽蔬菜水果销路。”薛河村村支部书记周科永对村庄种植业如数家珍。他说,下一步将统筹打造渔家特色美食体验区、村落民宿群和薛河村段2公里运河观光大道,开发水上娱乐项目,打造渔村水文化慢生活民俗休闲体验区和水上儿童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