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19日
第04版:

鱼鹰,微山湖上的捕鱼神话

赵慎鱼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是《诗经》开篇《关雎》中的两句。诗句中的“雎鸠”,又名“鸬鹚”,俗称鱼鹰。这种奇特的鹰善捕鱼类,因此渔家便驯养它们用来捕鱼致富。人们对鱼鹰捕鱼并不陌生,而细数它的生活习性、繁殖发育,以及捕猎技巧,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鱼鹰羽毛的颜色,并不像教科书上介绍的那样单纯一种黑色,而是色彩多种多样,有黑色的、灰色的,还有纯白色的。鱼鹰每天都要喂食一次,然后饮上足够的水,并且要把每只鱼鹰都挑到湖里给它洗个澡,以防羽毛干涩;然后,再把鱼鹰挑到船上。如果渔家不下湖放鹰的话,就要放置在岸边树下的鹰架上。

鱼鹰喜凉怕热,因此浓浓的树荫下,是鱼鹰栖息的最佳去处。渔家在树荫下搭好鹰架,将鱼鹰依次拴在上面,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鱼鹰相互啄斗,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鱼鹰在陆地上行走一摇一晃的,看上去有点笨拙。然而一旦下了水,它那流线型的身躯,穿行如飞,即使再快的鱼,它们都能追得上。渔家驯养鱼鹰,很注意季节性,从晚春、三夏到晚秋,以养为主。每天让鱼鹰逮够自己吃的,就不再捕猎,目的就是把鱼鹰养得羽翼丰满,身强力壮,个个精气神满满的。而当冬季一到,天气转冷,就让它们全天候捕鱼,这是鱼鹰为渔家出力的时候了。

雄性的鱼鹰是捕鱼的生力军,母鹰既要捕鱼,又要担负起繁殖下一代的责任。在微山湖地区,渔家把母鹰称作“拐”。暮冬之时,母鹰开始下蛋。初时,渔家在船头放置柳条,公鹰便衔着,“嗬嗬”地向母鹰求爱。母鹰也“嗬嗬”地答应着,一边接过柳条的另一端。于是,公鹰和母鹰开始交配,这被渔家称为“吃棵”。

母鹰每隔一天下一个蛋,渔家准备好了抱窝的母鸡,将蛋放在铺了草的瓦缸内,让母鸡孵化小鹰。这是微山湖区孵化小鹰的传统方法,现在虽然有了孵化箱,却因孵化小鹰的数量有限,再加上鱼鹰下蛋的时间拉得较长,所以渔家仍采用母鸡孵化的老式方法。

母鹰下的蛋不能在外面长时间放置,一般两三天内,最长不超过五天,就须放到母鸡怀下去孵化,不然就很难保证孵出小鹰来。小鹰的孵化时间为28天,与鸭蛋的孵化时间相同。

当小鹰破壳而出时,浑身光溜溜的。虽已开春,但天气依然寒冷,小鹰冻得吱吱叫,渔家便立即将小鹰放进烫罐里。这烫罐是怎么一回事呢?渔家会告诉你,先拿一口大瓦缸,在周围塞上细软的麦穰,压得实实的,高到瓦缸的一半,中间留个空,刚好放进一个大陶罐。在罐里倒满似烫不烫的热水,然后在麦穰上铺一层棉花,把刚孵化出来的小鹰放在棉花上,再用专门缝制的褥子将瓦缸盖好。以前在没有温度计的时候,水温的控制全靠手感。热了,小鹰干巴屁股;凉了,小鹰就会腹泻。毁掉一只,就是几百块钱。

刚出壳的小鹰,每天要喂3次,喂的是剁成细糊糊的鱼肉。喂的时候,先将小鹰的嘴掰开,拿削尖的苇棒,一点一点往小鹰嘴里抹。这是个细活,不能急,也不能躁,得留神棒尖,别刺伤了小鹰那稚嫩的嗉囊。随着小鹰慢慢长大,苇棒也由细而粗,前前后后要换四五次。

在渔家精心的饲养下,小鹰一天一个样,不几天,就长出了浅浅的绒毛,细细的,软软的,伸着细长的脖子,“嗬嗬”地叫个不停,特像嗷嗷待哺的婴儿。

半月有余,小鹰便能分出公母。公的全部留下,母鹰只留下两三只,其余的全部扔了。因为捕鱼主要靠公鹰,母鹰虽然也能捕鱼,但成色差得很多,只有极少极少的母鹰,能和公鹰一较高下。另外,若要出售鱼鹰,公的能卖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而母鹰就不太值钱了。同样是喂养,母婴留得多了,成本高了很多。所以,渔家仅留下两三只母鹰,是经过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

就这样,经过一春一夏的悉心喂养,小鹰的羽毛渐渐丰满起来。到了秋后,便可以随着鱼鹰的大部队下湖捕鱼去了。

俗话说:“鹰多好逮鱼”。冬季一到,是鱼鹰大显身手的时候。放鹰的渔家便五六家、七八家组成一个个“鹰帮”。他们推举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做“带船头”,由他来率领“鹰帮”下湖捕鱼。

每天早早吃过了晨饭,将每只鱼鹰都扣了箍。若不扣箍,鱼鹰吃饱了就不再干活。全帮由“带船头”领队,浩浩荡荡奔向他们事先商定的区域。他们拥有多年的捕猎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地块鱼多。

到达预定地点后,按照“带船头”的指令,开始按划定的大圈,将鱼群往圈里赶,他们的行话叫“耍大环子”。然后,再沿着大圈的边缘划小圈,将鱼的逃路切断,这叫“耍小环子”。

随着环子的不断缩小,人和鱼鹰的精神愈发亢奋,喊声、浆声愈加激昂。说来会有人不信,摊上鱼儿“发市”,“带船头”便将棉袄一脱,只穿一件小褂,双手握定一根长长的竹篙,快速有力地敲击着船舷,嘴里发出“打嗨,打嗨”的号声。那声音响亮、激昂,与竹篙击打声融为一体,同时双脚猛跺船板,发出“嘭嘭”的声响,三者融为一体,别提有多震撼人心啦!

再看那些棹小溜子的放鹰人,连小褂也不穿,光着膀子,将小船划得流星一般快,将鹰舀抡得满月一样圆。那些鱼鹰也受了感染,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往水底钻。眨眼的功夫,便将一条条尾巴乱摇的大鱼衔出水面。

此时,天上雪花飞舞,湖上鹰船往来如梭,号声震天价响,鱼鹰上下翻花。那场面,那气势,好不热烈,好不壮观,谁见了都会为之动容,恨不能立刻加入他们的行列,同他们一起摇船挥篙,打一个酣畅淋漓的捕鱼仗。

鱼鹰捕鱼,既有单打独斗,也讲互相配合。对付一般的鱼儿,一只鱼鹰不必费多大的力气,就能将其斩获,那叫游刃有余。若是大鱼,七八斤,十几斤,甚至二三十斤重的,他们就群起而攻之。先将鱼的鳍一点一点地划破,让它游不起来,然后再将鱼的眼叨破,让它行动没了方向,大鱼就只能任由鱼鹰摆布。

于是乎,几只鱼鹰齐心协力,将大鱼托出水面。早就等在一旁的渔家,箭一般将鹰舀伸向大鱼的腹下,猛力往上一兜,往回一带,这条庞然大物便乖乖地做了俘虏。渔家说,黑鱼有逮到十斤以上的,鲤鱼、胖头鱼、厚子鱼,有逮到二三十斤以上的。

鱼鹰和人一样,有勤快的,也有懒惰的。那些肯干的鱼鹰,一下水便一个猛子连着一个猛子,恨不能一下子衔上两条鱼来。当它们把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儿献上来,渔家便松箍,将切好的鱼块赏给它们。那些懒惰的鱼鹰,任渔家篙头猛甩,喝声震天,它只是缩身躲藏,或是钻入水中,游到一旁,和主人玩起捉迷藏来。更有个别投机分子,自己不捕鱼,专等同伴捉了鱼,便上去抢走,然后向主人邀功。然而,渔家练就了火眼金睛,哪容投机分子得逞,挖出鱼后,手一抖,把投机分子扔向湖中,再追加一篙,警告它们不要再耍花样。听渔家说,一帮鱼鹰有数百只,平常人根本看不出这些鱼鹰有什么不同,而渔家全都认得,哪些鱼鹰是他们自己家的,一点含糊也没有。

黄昏时的收工叫挑帐,就是把鱼鹰挑上船来,一天的渔猎宣告结束。渔家把各自的鱼鹰挑上船来,开始犒赏劳苦功高的鱼鹰。他们将大鱼剁好鱼块,小的不用剁,依次喂入鱼鹰那硕大的嗉囊,再舀上半勺水,灌下去,然后拎起鱼鹰,甩一甩,用鹰舀挑到鹰架上。吃饱喝足的鱼鹰,立在船两舷的鹰架上,悠然地扇着翅膀,时不时弯脖向下,去梳理尚未干爽的羽毛,抑或扬起长长的脖子,“嗬嗬”地叫上几声。

此时,飞升的晚霞映照着粼粼的波光,漫卷的浪花轻轻地击打着船头。鱼鹰随着船身的起伏,时而亮开双翅,时而窃窃私语。渔家在生火做饭,袅袅轻烟在湖面上氤氲。

忙碌了一天的微山湖,开始安静下来,一切是那么温馨,一切是那么祥和。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想起了清代文人王世祯游微山湖写下的诗句:“满湖风皱碧琉璃,微子山前返照时。闲挂笭箵泊沙咀,红霞一抹晒鸬鹚”。

■毛毛 摄影

2020-07-19 赵慎鱼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2716.html 1 鱼鹰,微山湖上的捕鱼神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