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谈“好学”,普遍意义上指专心追求学问,爱好科学或爱好学习,对学习的极度热情而并非被逼迫,有着学习的主动性。
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的“好学”观不同于今天的看法。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道德是第一重要的,它优于知识和智慧。
那么,在孔子看来,怎么做才算得上“好学”呢?
孔子是把对待身外之物的态度放在第一位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现在的人很难理解,“食无求饱”是说吃饭间题,“居无求安”是说居住条件,怎么能与“好学”扯在一起呢?然而,在孔子的思想中,一个人只有限制对物质的欲望,内心世界才能获得安宁,也才能动脑筋学习思考,从而获得进步。如果内心世界充满物质诱惑,心情始终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就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思考,也就无法获得知识和智慧。
在孔子看来,一个“好学”的人,首先要把学习和物欲分开。一个求学者,如果孜孜于衣食居住的安适,一定谈不上“好学”。同样,“好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锦衣玉食,而是成为“有道”之人,名闻利养并非先务。这不是排斥物质,而是强调学习就是学习,不要附带上物质的目的。这是孔子独特的“好学”观,此后的很多寒门士子,以安贫乐道的“孔颜之乐”自勉,这也成为后世儒家衡量“好学”的标准。
孔子一生只树立了一个学习标兵,他就是颜回,孔子经常把“贤哉回也”挂在嘴边。鲁哀公问孔子,弟子中谁好学,孔子说只有一个颜回好学,可惜不幸早死,尔后再没有听说谁好学。你看,孔子如此博闻,连他都没听说有谁比颜回更好学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其实,颜回的“好学”主要不是表现在他的读书学习上,而首先表现在他对待食物、住房这些物事的态度上。这是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只有明白这点,才能弄懂儒家思想。
儒家谈教育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孔子创办的学校有四科,顺序依次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所以,德行科的第一名颜回被后人抬得最高。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这是儒家思想的道德精髓,物欲横流中,很多人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因而就很难在知识和智慧上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