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7日
第01版: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写在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建校65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刘利民

掀起美丽的盖头

当下济宁的杏坛,成为五彩缤纷的舞台。一台台校园好戏,次第上演,精彩纷呈。2020年的仲夏,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靓丽登场。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65岁的高职校按捺不住干事创业的激情,将一串串扎实的足迹,深镌于济宁大地——

6月9日,学校党委会确立“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的办学理念。

6月13日,张九韶作品朗诵会隆重举行;电影《手写的青春》在学校开机。

6月16日,高职校招生信息发布会召开。同日,学校首次全员在农场蔬菜基地参加劳动。

6月24日,举办“庆七一感党恩”书画笔会活动。济宁市书画界知名人士走进校园,与师生共同以书画抒发对党的忠诚热爱之情。

6月25日,中国共产党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委员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小组”成立。同日,学校“木香花开”合唱团开团。中共济宁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广立,济宁市政协常委刘加庚出席以上两项活动并为之揭牌。

7月1日,市委党校林慧珍教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报告会在学校礼堂举办;学校“教师交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我关于高职校的话题,始自那场招生信息发布会。

虽然时令是在炎炎仲夏,但有浓云遮天蔽日,濛濛细雨送来清凉;虽然地点设在校园一角,但“此角”非“彼角”,有着霸气的称谓:海棠广场。亦有着迷人的景致:皂角树荫荫如伞、森森如盖,绿草坪茵茵如毡、萋萋如毯。一面蓝色的背景板,一张简易的发言台,数把白色的塑料椅……如此场景,看似精简,却是精雅;看似内敛,却富内涵;看似随意,却具深意;看似漫不经心,却是神来之笔。“海棠广场”“皂角树”“绿草坪”……原本平常的自然生态,皆幻化为生动的教育元素,让一次会议不同凡响,让一所学校诗意灵动。

一言以蔽之,她有一种新颖而高雅的美丽。这种美丽,不仅在其表,更在其里。学校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媒体记者的广泛参与,确保了会议的成功,也让高职校的整体形象——思想与理念、教育与管理、课堂与教学,后勤与服务,学生与老师,就学及就业,得以全方位的呈现。

美丽,作为一种教育形象与品格,像清新的空气漂浮在高职校的校园,融汇于教室里、宿舍内、师生言行中,铸造成高职校的 “教育躯体”,结晶为高职校的“教育精神”。于是,我这样想,学校的这次招生会,其实是学校的一次“肌肉”展示——强健的办学能力的展示,是学校的一种“精神”张扬——高贵的教育精神的张扬,也是主办者之品位格局、专业素质、办会水平的综合展示。

高举文化的旗帜

大凡文化,包括校园文化,从来就是这样,因为生命的新鲜而恒久,因为生命的恒久,让人难以忘怀。从这个意义看,高职校的今夏,将会载入校史。

6月13日上午,我应邀来高职校,参加“张九韶作品朗诵会”,刚入西校区大门,立即被一悬挂的横幅吸引,一行大字毫无商量地映入眼帘,让我怦怦然为之心动:“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我兴奋异常,对同行的冯刚主任说:“您看,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这样的教育,才算找到根本;这样的学校,才算步入正途。”

我反复品评着这句话,且暗自享受品评的快感。这是多么新鲜的一句话啊:活泼泼的,明亮亮的,水灵灵的……她像极了校园的楼宇、教室、操场、宿舍、树木、花草、山石、水池……她似乎涵蕴了校园现已拥有的一切,又似乎在诠释述说着学校正在发生的一切。

这是多么古老的一句话啊:沉甸甸的,长远远的,辽阔阔的……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中,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真正的人”中,从毛泽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中,从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中,皆能找到溯源。

她古老而现代;她是世界的,更是中国的;她从历史中走来,她向未来走去。她诠释着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标识着学校的文化追求。

在孔孟之乡这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在济宁丰美繁茂的杏坛之上,任何一枚花朵的绽放皆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乃自然的恩赐,是岁月的馈赠。作为一所老牌中专学校,济宁高职校在这杏坛中辉煌过,也沉寂过。今年初,山东省与国家教育部决定联合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齐鲁大地职教天空春意暖,高职校迎来发展新机遇。在新一届党委班子领导下,每个人都上足发条卯足了劲,如同那只“三年不鸣不飞”的大鸟,“飞必冲天,鸣必惊人”,这所学校正在悄悄地发生着看似平常却是深刻的变化。

东西两校区之间的戴庄路上有了交通岗,总有四位老师如同保护神护卫学生过马路;学校的建筑景观都有了各自的雅号,充满灵性同时散发出文化的魅力;礼堂的大厅悬挂着由书法家王兆会手书的巨幅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表达了全体高职校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校园的木香花成为校花,也成为了合唱团的芳名;两排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朴素灰砖平房,成为极富历史文化感的“1955”区域,一砖一瓦是记录校史的“立体文字”,依稀可感受老校园当年模样。校园的老树们开始受到应有的尊重,它们作为有情有义的文化载体,述说校园的历史,见证学校的发展和变迁。

高职校党委认为,教育是文化薪火的传承,校园必须是文化的高地,学生应成为文化的主角。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不单单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精神,更是一种文化自觉,是整个校园的教育生态和行为方式,包括学生的学习,老师的工作,教职工的生活,都应像那一株株旺盛的木香花——根植于校园,守望着校园,香远益清,美丽绽放。

一股文化的清流,如欢唱的山泉,正优美而舒缓地注入这所校园。

营造有爱的校园

先进的教育文化,带来的是校园文明,扩而大之是城市文明。它走向真、善、美,最终让人民满意;它的前提与核心是爱,最终让师生受益。

思想决定行动。“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办学理念的确立,对于学校发展、教育定位、文化形成特别重要。就像一面文化旗帜,已高耸于校园之内,引领着学校走向远方。

这是一个“纲”。纲举,才会目张,才会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以奋发昂扬的精气神,全力构筑职业教育新高地,把学校打造成充满现代感、人文感、科技感和突出实践特色的卓越学校。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高职校成为一棵能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职业技能+综合素养、打通升学通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有质量的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高职校成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学校有农林、财经、建筑、信息技术四大专业群,今年共有25个专业招生,其中省、市级品牌专业14个。除了传统的园艺园林、会计、建筑施工、计算机等名牌专业外,近两年新开设了电子商务、建筑装饰、宠物养护、中西面点、网络营销、家政服务、电梯安装与保养、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服务机器人装调与维护、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朝阳专业。计划招生2000人,其中三二连读大专和普通中专各1000人。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高职校成为体现党和政府温暖的港湾。中职学生学费全免,只收取教材和住宿费;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可享受每年2000元、共计4000元助学金;设立了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2017级植物保护专业的赵树男同学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奖学金,并入选全国110名中职获奖优秀代表,是我市唯一入选的中职生。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高职校成为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摇篮。该校所有专业,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精心设计,与省内外67家企业签约开展校企、校地合作,“双元”办学,协同育人,保证了人才培养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广受欢迎。学校还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不少学生毕业后成为小老板、企业家,闯出一片新天地。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高职校成为学习生活的乐园。记者发现,学校环境优美,校园广阔,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生活设施和运动场地齐全。学校非常重视绿化美化,校园里大树繁茂;办公楼前广场名曰“海棠广场”,那棵40多年树龄的西府海棠,花开时节绚烂芬芳;6月16日的招生信息发布会,选在一棵大皂角树下,体现了学校致力打造快乐、和谐、轻松校园氛围的理念。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高职校成为爱心洋溢的家园。在新学期开学前,学生公寓将整修一新,完善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直饮水等设施,让学生免费喝上直饮水、洗上热水澡,把公寓打造成青年人喜欢的快乐空间;食堂正在彻底改造,实现“设施现代化、食材属地化、价格成本化、菜品家常化”目标,打造“暖上心头的高职校滋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高职校成为素质教育的百花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成立艺术中心,改善环境条件,引进文化名人。返校复课仅仅一个多月,“木香花开”合唱团、“神飞”书法社、“倔强”音乐社,剪纸、绘画、陶艺、泥塑、戏剧社等十余个社团雨后春笋般成立,课外时间,校园处处青春涌动,活力飞扬。嘉祥、梁山等县区教体局长带队,全市各初中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陆续来访,累计数千人次参加中学生素质教育论坛,共商素质教育发展大计,共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班子,新理念,新举措,新行动,让高职校面貌焕然一新。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已经站成一片崭新的教育风景。是的,她绝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沉甸甸的教育理想,一次壮丽的职教长征,一段让人期待的济宁教育故事。

2020-07-07 ——写在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建校65周年之际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1635.html 1 让学生站在教育正中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