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2日
首页
第05版:

消夏时光:寻访济宁城乡休闲阅读模式

图文 本报记者 满广宇

7月,中小学生们陆续离校,即将步入暑假,也在每年的这些大把的空余时段,学生开启了功课与阅读的时光。

这段时光,也是父母和孩子靠近陪伴的日子,一些为人父母者,有了更便利的空间走近孩子的功课,也走进他们的阅读视界。

公益图书馆建立的暑期阅读方式,已成为中小学甚至大学生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这段时光里的中小学生们怎样阅读?在哪里阅读?阅读的地方还有哪些人?孩子阅读时父母又在哪里?《文化周末》记者就此进行了全城寻访。

离开补习班,爸爸妈妈陪你

暑期智力培训班、兴趣爱好班、功课补习班、才艺训练营……多少年来的社会教育市场上,暑期教育包罗万象,甚至有人坦言,只要父母能想到的补习班,商家那里应有尽有;想不到的,也有。只要开办,就不愁生源。

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培训煞费苦心,因为教育孩子是最好的投资,所以,只要能把孩子的空闲填满了,父母就欣欣然。虽然大多是在盲目的烧钱,也不用去管孩子的感受。“该花的钱我都花了,行不行就看你了”,这句广为流行的父母名言一出,担当与塞责都有了句号,而此言的背后却隐藏了父母与孩子不知多少无言的辛酸。

投资为了产出,产出为了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很多人又说,最好的幸福莫过于陪伴。

随着近年来教育理念与市场的变化,“暑期教育”在不少的路口与标线踩了刹车,父母对于暑期的投资也逐渐理性。特别是有了二宝的家庭,他们开始重新布局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这自然包括了假期人生。

学生、父母、家庭的对面又是什么呢?

“每逢暑假我们这里每天都会有上百人的流量,有时会达到上千人。如果到了星期六、星期天,还会开展一些活动,那时候的流量更多。”济宁市图书馆少儿部主任颜蓉说,工作日这个场馆人数较少,可是到了暑期或节假日,人流量会翻几倍甚至十几倍。大都是父母陪伴孩子过来阅读,而且现在的教育重视言传身教,孩子在看书,父母就不好意思玩手机或聊天了,索性自己在成人读书区借来书看,陪伴孩子一起读书。

记者在济宁市图书馆看到,一层多为少儿部图书藏书,主要是6至12岁的少儿人群。这里有年轻父母带一个孩子来看书,也有一位祖辈带三个孩子看书。在交谈中,家长们表示,有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有的是孩子主动要求来的。

“我今年11岁了,我跟同班的李雨露相约来这里看书,因为在家里我会忍不住看电视或者玩玩具。”

小朋友李文硕的妈妈告诉《文化周末》记者,以前李文硕挺厌倦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需要用拼音或查字典才能认识,他觉得很麻烦,有一段时间他甚至不喜欢看书,问他的时候,他说是在默读。一次朗读课上,由于平时不怎么练习,他的朗读能力特别差,被课堂上同学们笑话。他问我有什么好办法不让同学笑话,我就让他来这里参加读书会。后来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反而他拉着我来这里看书。我只能把他的小号培训课,从每周4节课改成3节。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暑期陪伴读书并不是只在济宁市图书馆才有,还有一些读友为了减少路程,节约时间,选择了就近阅读。他们往往在一些静吧咖啡厅、书店去做亲子阅读。

“我家就在车轮厂宿舍住,离这里很近,步行也就是十分钟吧。这里有空调,有冷饮,安静还舒适,累了还能在沙发上躺会儿。最主要的是,孩子在这里能静下心来读书,这点是最让我欣慰的。”

7月5日下午,在一家书城陪孩子看书的艾女士说,她跟丈夫都是国企技术员,平时上班都是轮休制,所以孩子的暑期他们轮流陪伴孩子读书。

“我跟丈夫认识就是源于书籍,我俩都是书迷,这里开展的读书会,只要有时间我们都会参加。现在这个孩子是我们的二胎,在第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当初也是跟风教育,让孩子学习了很多无用的兴趣班,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到,反而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所以对于二孩的教育,我们决定让孩子自己选择。”

艾女士说,在这里读书看似有些贵,其实相对很便宜了,可以自己带来书,也可以看书店的书,每次只需要10元,或者消费饮品,就能跟孩子在这里待上一天,比买书要便宜一些。如果看书看累了,在商场里吃点饭,或者买些菜回家做饭,稍作运动就可以休息了。

读书已成为消夏模式

炎炎夏日,在图书馆写作业,在书店里选书看书,晚饭后去24小时自助图书馆……这已成为一些济宁市民的习惯。

7月7日下午,记者在济宁市图书馆看到,在这里读书的人群多以中学生、高中生、公考学生为主。他们有的奋笔疾书写作业,有的伏案静读,还有的边听音乐边看书。图书馆仿佛已变成了学生们的大自习室,吸引着不同学龄者前来。

“我来这里学习,主要觉得这里环境不错,不仅有空调,还有免费的热水供应,光线也适中,最重要的是看书、学习氛围特别好,几乎没有说话或者大声喧哗的,大家仿佛都沉醉在书的海洋中,自己也会自觉的尊重这种环境,更不忍心去打破它。”

正准备考事业编的王先生告诉《文化周末》记者,他身边有很多人选择在济宁市图书馆学习,这样的环境、氛围在济宁市也属罕见,所以备考者十分中意这里。

无独有偶,在济宁市图书馆的二楼北面大厅里,还有很多高中生在这里写作业,只不过有部分学生戴着耳机,在欣赏音乐或学习英语听力。还有一些学生与同桌说笑私语,还有一些学生严肃地指着桌面仿佛在讨论题目……在这里,你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学习者。

如果说市图书馆、新华书店是大众读书场所,那么济宁市区的咖啡店、书吧、书社已然成了白领们的聚集地。这些经营场所,把志同道合的人们拉得更近,让拥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享受阅读。

在一些书吧或书社,每个桌子上都摆放着一盏精致的小台灯,仿佛书海中照亮读书人的灯塔,又仿佛提醒人们看书注意眼睛疲劳。每逢周末或者周五下午,总有一些市民点上一杯咖啡,拿上喜爱的书籍,在安静的一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天热,也不喜欢出去,还不如静静的看书,提高一下自己的知识水平,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为以后更好发展做铺垫。”在一家书吧看书的牛爱国告诉记者,他是一个生意人,时间、经历可以给他经验、人脉,可是眼界、格局却要从书中寻找。躁动的生活中,让自己安静下来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要做什么。

记者在任城区与高新区结合部,以及繁华的南门口附近的书社或书吧看到,这里不仅有书社,还有咖啡、美食、亲子活动体验等项目,阅读的同时可以享受更多的服务。

目前济宁市的很多书店采用会员制,会员费也是根据当地的经济水平、服务项目,书籍数量和种类而定,价格100元至1200元不等,试图对接各类阅读群体的需求。

“我父母在这附近上班,我暑假没事,就跟着来这里玩了。后来爸爸觉得,总该给我找个地方学习,就在任城区图书馆给我办了一张读书卡。我现在每天上午就来这里读书,中午再回家吃饭、午觉。”在红星路24小时自助图书馆,初二学生小张说。他家住在任城区南张街道南张村,村里的图书很少。去新华书店只看不买,又觉得不好意思。去新的图书馆太远,于是就在这里看书了。

在旁边看书的李先生说,他是这里的常客,在这里看书十分安静,真正是为阅读者所设立的书屋。没有办卡的人进不来,来看书的人几乎都是真正的阅读者。而且空调是24小时开放,在这里读书的人也很自觉,最后一个走的人,都会自觉的关上空调再走。

“记得上个月中旬,我晚上10点多下班回家,特意绕到这里还书,发现还有几位男士在这里低头看书,由于人少,空调也被设置到了风速最低能耗。”李先生说。

农民因地制宜,学以致用

“我们这里的书屋冬天借书的人少,但是到了夏天,借书的人相对较多一些。毕竟冬天书屋里没有暖气,夏天这里还算凉快。我们村这些书,可以带回家细读,也可以在村里的书桌上看。每逢寒暑假,村里的一些小学生一放假就往这里跑。一些有文化的家长为了孩子,也跟着来书屋,看一些喜欢的杂文,或是一些种植方面的书。”

汶上县义桥镇马庄南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友说,凡是来看书、借书的,都是由值班人员进行统一登记。超过时间不还的,他们会在村广播上通知。如果听到通知还不还的,值班人员会上门讨书。

“一般来借书的孩子,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他们对于书籍也很爱惜。学习不好的孩子,也不会到村里看书。”王全友说。

记者在义桥镇唐庄村看到,一位妈妈正在村图书室陪孩子看书。她对记者说:“孩子今年开学上小学四年级,前几年家里不太重视,作文不是太好。正好他表姐大学毕业还未找到工作,就让表姐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辅导他作文写作。为了让孩子在知识面上能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村里的图书室可帮了我不少忙,几乎是随叫随到的开门,支持我家孩子的学习,而且还帮家里省下了不少买书的费用。”

“我们村采用医养结合养老,楼上是村医院,楼下是小广场,里面有健身娱乐、图书室等休闲区域,几乎满足了村里人的所需。尤其是到了冬天,在广场晒暖的老年人,闲来无事也会到图书室拿几本书阅读,夏天图书室是小孩子学习的地方。”唐庄村党支部书记贾如敏说。

记者在对4个村走访中发现,村里的图书室在平时少有村民看书,但到了夏季,借书量、阅览量有很大的提升。一些书籍甚至会被借空,出现空档,像儿童读物、种植养殖类书籍,在刚刚入夏不久便被人借走。

“以前没有农家书屋,想查个种植树木的资料太难了,只能让孩子从网上给我找,总是查不到地方,而且网上发表的文章,也没有书籍的可信度高,毕竟养错、种错损失的可是农民自个。现在好了,各类书籍应有尽有,随时来查看,可真方便。”

沈营村村民沈成富说,他们村的部分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树、卖树,近年来树的种类也变得多元化,所以种植类的书籍成了村里的香饽饽。在他们村有这么一句话,“农闲做功课,来年好种树”。一些不识字的村民,也会让自家的孩子在暑假把书本里的精华整理出来,方便他们平时学习种植。

义桥镇党委委员刘中山介绍,为方便村民随时阅读,义桥镇的40个村都建成了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农家书屋,平均每个书屋300余册图书。现在近半数的农家书屋配备了空调,下午老人们读书看报,孩子们放学后也会来书屋里写作业,成了村民们夏季的“避暑山庄”。

2019-07-12 图文 本报记者 满广宇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4038.html 1 消夏时光:寻访济宁城乡休闲阅读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