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5日
第03版:

济宁市民政局

全力推进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留守和困境儿童等群体是少年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体现民生温度的社会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济宁市各级民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福利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事关儿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有效实施了一批与儿童密切相关的民生实事,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儿童保障工作网络,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切实让全市7524名留守儿童、13280名困境儿童共享新时代的阳光与温暖。

近年来,济宁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福利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儿童优先”和“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突出组织领导、制度机制、服务保障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力度,提升孤残困境儿童保障水平,全市儿童福利事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 夯实工作基础

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儿童福利工作纳入为民所办实事项目和政府工作报告,建立了由分管市长为总召集人、34个市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动态管理、关爱服务、兜底救助、财政投入、督查考核等制度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重点倾斜,2019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962万元,用于各类困难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其中列支728万元,专项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工作站、活动站给予经费支持。

完善制度机制 提升保障水平

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普惠动态增长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市困境儿童、社会散居孤儿、集中养育孤儿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920元、1400元。明确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社会散居孤儿标准纳入保障范围。目前,全市7524名留守儿童、13280名困境儿童全部纳入动态监护范围,4649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和重点困境儿童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待遇。在市县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向基层拓展关爱保护网,139个乡镇(街道)配备161名儿童督导员,所有村(居)配备6640名儿童主任,建立健全了儿童专干人才培训、奖惩、评价、监督和使用机制,探索儿童主任津补贴制度,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拓展服务阵地 凝聚工作合力

积极发挥民政部门牵头作用,联合教育、公安、妇联等八部门开展“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帮助落实家庭监护、强制报告、落户登记、控辍保学等责任,开展了“爱心妈妈”“牵手关爱行动”“四点半学校”等系列关爱服务活动,各类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1.5万人次,组织1200名儿童参加冬、夏令营和游学活动,对29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的72名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培训,在14所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成立市级心理援助协会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团2个公益性专业社会组织,成员300余人,开展帮扶服务2100余人次。承办全省“精准扶贫暖人心·传递大爱正能量”公益救助活动,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近千名孤残儿童从中受益。发挥儿童福利机构兜底作用,推动市社会福利中心向“养、治、教、康”融合发展。统筹多方资源,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专人、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资料”标准,建设“儿童之家”1038处,为亲子活动、课余看护、心理疏导、帮扶支教等提供了活动平台。

鼓励社会参与 强化专业保障

联合财政、教育、妇联等五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实施意见》,通过县级政府购买、乡镇政府使用的形式,大力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岗位。通过免费提供场地、给予小额创办资金扶持等方式,孵化培育了泗水微公益、梁山大义社工、微山县微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济宁市运河义工服务协会等一批专业服务困境儿童的社会组织。强化项目运作,采取政府购买、政府补助、公益创投等多种方式支持社工机构研发和策划服务项目,指导项目向专业化、精细化、制度化发展。其中,泗水微公益“微爱1加N成长计划”项目,开展“带你看世界”“ 微暖小屋”“微爱妈妈”等系列活动;梁山大义社工协会“社工一对一助力滩区儿童项目”,采取“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第一书记+扶贫干部”的方式与儿童结对,形成帮扶合力。

2020-06-15 济宁市民政局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39320.html 1 全力推进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