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13日
第04版:

牡丹花开真“国色” 产业扶贫价更高

■本报记者 孔伟娅

本报通讯员 范培倩 王文涛

在任城区安居街道四季牡丹生态园内,2000余亩连片种植的油用牡丹长势喜人,芳香四溢,工人们正在地里挥舞锄头松土除草。

2013年谢明珠从农业局退休后,本着退休后包点地种种树养养花的打算,在安居街道流转了300亩地,“当时就是打发时间,种点树,树下再养点花,让生态循环起来。”而在机缘巧合下,她在一本杂志上得知了油用牡丹的巨大开发潜力,谢明珠敏锐的意识到,这是项朝阳产业,未来的科技、经济、生态效益将十分可观。

“油用牡丹浑身是宝,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尤其是牡丹油,有‘植物脑黄金’之称。”说起油用牡丹,谢明珠如数家珍。目前,公司不断推进油用牡丹标准化种植、产品化经营,已经注册了“谢明珠”商标,近几年公司各项经营销售收入突破1.2亿元。 “下一步公司将会重点延长油用牡丹的产业链,化妆品、食用油、饮品、药材、牡丹刺绣、文创产品……深入挖掘牡丹的价值。”最近,谢明珠正联系各方资源,因为她要尽快继续推进油用牡丹中提取α-亚麻酸的工作,“这项工程是我们与中科院合作的,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谢明珠此前还考察了德国、日本的科技企业,希望通过与他们合作,将来可以把α-亚麻酸的生产线引到任城。

公司注重科研的同时对牡丹生态园也进行提档升级,加宽、硬化园区道路,修建节水型进排水设施,引进种植了300多个观赏牡丹品种以及玉铃花、碧桃等20多个稀有树种作为景观。还建设了休闲观光木制廊厅、木制观光道,配以垂钓、观光车、游憩点等旅游设施,生态园变成了一个集种植、研发、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好去处,每年吸引济宁及周边地市几十万游客前来游玩。

“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的牡丹文化节我们没有搞什么仪式,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正常开园。”谢明珠指着成片的牡丹田告诉记者,当时每天入园的游客数几乎都会触及防疫期间的最高线,“因为去年是暖冬的缘故,今年的牡丹开得格外好,所以景区里门庭若市,游客们都被这些又大又艳丽的牡丹所吸引。”谢明珠还记得,当时园区的工人们为了做好防疫工作,忙得几乎顾不上吃饭。

如何让“牡丹”带动乡村振兴,全力助力扶贫,帮助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这是谢明珠近年来常常思考的问题。因为油用牡丹管理简单、经济效益可观,种植油用牡丹从里到外也成为任城区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旅游的重点项目。

60岁的史桂珍负责生态园的除草工作,她是任城区安居人, “以前都是去北京打工,现在不用去那么远了,还能照顾家里人,一天8个小时,工作也比较轻松。”她满足地说。像史桂珍这样享受当地扶贫政策,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的,平日里能有三四百人。“种植集中的时节,能一次性为七八百人解决就业问题,每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吸引了大量当地村民来园区工作。”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谈及未来,谢明珠可以说满怀信心,“我希望能通过提炼牡丹籽油,改变我国油料短缺的局面。”所以除了安居街道种植的一千余亩牡丹之外,她还以合作社的形式在邹城、泗水种植了数百亩的油用牡丹,累计种植油用牡丹高达1.2万亩,“种植农户亩产油用牡丹籽300公斤左右,亩收入10000余元,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编者按:

“山东好人”谢明珠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实现了产业化运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她的大胆实践和不断创新为“产业扶贫”提供了生动注解。

2020-06-13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39186.html 1 牡丹花开真“国色” 产业扶贫价更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