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7日
第04版:

公筷情结

成群

我家1991年使用公筷,早已成了规矩或习惯。这是我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身体力行的功劳,更有公筷为家人带来健康的共识。

1990年夏天,我即将在医学院毕业的前几天,我和几位同学为辅导员老师乔迁新居搬家,老师非留我们在家吃饭不可。餐桌桌上有一双公筷、一个公勺,老师随口说:“你们作为医科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要用自己的良好习惯和行为影响自己的同事和病人,这一点很重要。就说聚餐吧,要备个公筷与公勺,这是对同餐者的一种尊重,一来免得吃别人的口水,二来也省得传染疾病。”

毕业回原籍医院工作,那时没有公筷的习惯。我说服父母、姐弟,先从自家推行公筷。家人起初还不习惯,我在家吃饭时用公筷,我不在家就忘了。因为我的坚持,再加上我是全家唯一的医生,说话自然有分量,全家人慢慢地习惯了。

妻子刚进门时,对我家使用公筷就很反感:“就你们医生自命清高,你看左邻右舍有几家用公筷的,真是多此一举。”我调侃说:“不能以多少下结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只要对健康有好处的事,我们就应当坚持下去。”慢慢的,妻子也习惯了使用公筷,还推广到了娘家。妻笑说:“用公筷是麻烦点,不过吃得放心,利还是大于弊,也许你是对的,这或许是一种饮食新时尚吧!”

公筷也有难堪的时候。5年前,乡下表舅来我家走亲戚,一见我用公筷给他夹菜,脸色立马“睛转多云”,以为公筷是专门冲着他来的。母亲看出了门道,忙站起来说她自己两天前感冒了,特意多备了一双筷子。表舅将信将疑,虽然饭很丰盛,可宾主都吃得很累。表舅回乡后,还把这事告到了我姥爷那里,也从此再没登过我家的门。

2003年抗击“非典”之际,在公共卫生专家的倡导,新闻媒体的督促下,使用公筷、公勺、一次性筷子的人多了,一时也真有了公筷习惯。可打败“非典”之后,也渐渐把公筷、公勺忘到了九霄云外。但那以后,用餐改革也大有成效,最明显的当属份饭、盒饭、自助餐及公筷和一次性筷子的推广。

去年冬季,我在鲁西南农村参加市政府组织的卫生下乡活动,吃住一个多月,特意留心发现,许多乡镇集市的餐馆、饭店,大多使用了公筷及一次性消毒餐具。健康的用餐习惯、卫生习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已开始形成。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城市带动农村,城里人的卫生习惯正逐渐深入到农村。

今年春节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奋力抗疫,换来了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初步控制的良好局面。日前,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卫健委发出一系列文明健康生活的倡议,倡导市民使用公筷、公勺,防止交叉污染,减少病从口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同。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深信公筷之类的好习惯势在必行,我热切期待着。

2020-06-07 成群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38514.html 1 公筷情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