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1日
首页
第06版:

走在乡村振兴无悔青春路上

——记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苏红梅

■本报记者 李守臣 本报通讯员 王珣

苏红梅,1979年1月出生,15年党龄,现任济宁市农业农村局主任科员,2018年6月抽调至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脱产工作,任规划项目组组长。面对新课题、新任务,苏红梅不惧困难、勇敢向前,以崭新的姿态发起了挑战,向责任挑战、向担当挑战,用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项目规划迫在眉睫,这点小病不算什么

熟悉苏红梅的人都说,自从去了指挥部工作,她像着了魔一样,挂在嘴边的话就是项目、文件、政策等,精气神十足,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但是,学医的丈夫知道,自己的妻子是在透支啊!怎么劝也不听,以前她还能按时上下班陪孩子,自从到了指挥部,经常性的加班熬夜,习惯性的思索问题。早出晚归,别说照顾孩子了,夫妻俩连面都难得见上一回。面对丈夫苦口婆心的劝阻,苏红梅都是无语的摇头……

繁重的工作任务、过度的精神压力,终于在指挥部工作的第三个月病倒了。2018年11月22日下午5点,苏红梅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头冒冷汗,同事们赶紧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诊断:由于长期身体透支,精神高度紧张,造成心肌劳损,心电图检测异常。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可苏红梅心里哪里放得下?她坚决的说:“示范项目规划正在关键阶段,迫在眉睫,这点小病不算什么。”医生严肃地批评她“你这个病是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的工作状态造成的,需要住院治疗”。面对家人和同事们多次请假休息的劝告,苏红梅都一一拒绝,不仅没住院,在家也没有多休息,继续坚持工作,让人看得都替她着急。

在北京参加“乡村振兴·北京论坛圆桌对话”时,苏红梅反复咳嗽,面色憔悴,肺炎未愈又发作了,是请假休息还是服从工作的需要,苏红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为了把第二天论坛的准备工作做细致、做扎实,她忍受着病痛,克服一身的疲惫,要求主动与论坛主办人员加班探讨,提前熟悉特邀嘉宾,亮出观点,提出济宁乡村振兴的鲜明特色,把济宁在乡村振兴工作宏观中示范项目样板打造、市级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从宏观到济宁乡村基层管理好的微观经验做法,逐一梳理出来,提前与专家嘉宾充分探讨、谦虚学习,琢磨论坛发言。她不服输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主办人员和嘉宾们,讨论一直持续到凌晨。第二天苏红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大会介绍济宁市乡村振兴,获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关键时刻,节假日都是宝贵的工作时间

苏红梅经常说:乡村振兴工作是新课题,既然组织信任,把咱抽调到指挥部工作,就必须从原来所熟悉一亩三分地跳出来,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接受新担当、新使命的挑战。进入指挥部之前,经过家庭会议进行商议,家中老人孩子一致大力支持苏红梅做好乡村振兴工作,但是指挥部办公室“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是常态,甚至加班到凌晨三四点钟,家中上幼儿园的孩子渐渐地有了意见,每次上班出门时,都拦住门口眼泪汪汪得不让走。面对这种情况,苏红梅也是咬咬牙,做了“狠心妈妈”,头也不敢回冲出家门。2019年春节临近,鞭炮声中遴选项目的工作依然紧张忙碌的进行着,写遴选报告,到基层、部门进行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涉及二十几个部门,她带领项目组的成员们逐个部门调研座谈,顾不得寒冷,骑着电动车冒着风雪只想尽快把第一手资料拿到,一不小心,车轮打滑重重的一摔打断了她的思绪,这才让她想到已经快一个月没有见孩子的面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项目遴选接近尾声,天一亮就出门,深夜冒雨冒雪回,看着熟睡的家人已成了她的生活常态。除夕夜挑灯修改项目遴选报告、大年初三召集启动全市项目推进,节假日对她来说都是宝贵的工作时间。

用心思考差异化特色,探索乡村振兴路径

怎样才能拿出更有效的办法推动项目?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和自身互相交流学习。为了能从大量的调研中获取成果,一环接一环的项目论证和考察开始了,从准备培训、考察到项目示范片区交流点评材料的准备、学习考察路线安排,苏红梅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她把学习全国各地重点工程项目进行分类,制定学习方案、活动方案。学习人员都说学习方案可行、学习内容符合县区发展实际,收获很大。是啊,这句感慨的背后是苏红梅每一步都用脚丈量工作的尺寸,刚下了飞机,又坐上火车,带领乡村振兴基层和部门的同志们在片区的特色定位上、打造项目模板上,逐项提出培训方案。

面对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新的任务,苏红梅认定了要把个人能力发挥到极致,认定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本色, 认定了习总书记的那句话“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乡村振兴这份工作没有止境,下一步我们就是要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和引领,带动乡村发展、产业振兴,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为这个时代和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2019-07-11 ——记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苏红梅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3826.html 1 走在乡村振兴无悔青春路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