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魏玉季 赵仕祥
“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已经不知道种地是怎么一回事了。我想通过泥塑展现农村生活的变迁。”近日,汶上县次邱镇孙口村村民孙连军告诉笔者。
在孙连军家的院子里,摆放着一排排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每天,都有不少周边的村民前来观赏合影。他今年46岁,自小酷爱泥塑,一块块其貌不扬的黄泥经他之手,转眼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也是因为孙连军的泥塑做得活灵活现,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泥伯伯”。
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孙连军把创作题材聚焦在农村生活上。扶着锄头休息的农民,出门捡柴的老汉,端着簸箕喂鸡的妇女,坐在炕头上穿针引线的老太太……一件件形象生动的泥塑作品,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呈现在世人面前。
说起这些农村题材的泥塑作品,孙连军说,他觉得最好的就是《田间归来》:前方老牛开路,小车上丈夫挥着鞭子赶车,裹着头巾、穿着棉袄的妻子坐在车上,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夫妻二人农耕后回家的场景。
泥塑作品那么精美,孙连军所用的工具看上去却很简陋。一个普通的小勺、一根不用的筷子、断了半截的梳子,甚至丢弃的冰棍棒……很多在常人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物件,都成了他在创作时使用的工具。
“经常有人笑话我,连套像样的工具都没有。我就告诉他们,什么都不如我自己做的好使。”孙连军说,他还把家里一台旧缝纫机改造成了工作台,一团掺了棉絮的胶泥,经过他捏、挤、削、剔,就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泥人。
泥塑,根植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又展示生活。文化的振兴离不开像泥塑这样非遗的传承。下一步,次邱镇将加大对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平台,把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