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本报通讯员 包坤 崔昊
近年来,济宁市妇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要求,按照全国妇联、省妇联扎实推进“巾帼脱贫行动”,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具体部署,充分发挥妇联组织深入基层、贴近家庭的组织优势,结合妇联职能作用,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坚持“扶志”“扶智”“扶业”“扶困”相结合,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扶志 激发致富动力
在贫困妇女中积极宣传中央和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宣传脱贫攻坚各项惠民政策,使广大妇女正确理解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妇女求富裕求发展的内生动力。
发挥妇联网络新媒体作用,在济宁妇女网、圣城女性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专栏,宣传精准扶贫工作有关精神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涌现的扶贫先进典型和脱贫致富典型100余个,用典型事例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实干兴家、发展立家,激发贫困妇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斗志。
开展贫困妇女向脱贫户学习活动。通过组织贫困妇女到脱贫户中参观学习、组织脱贫户作经验介绍、谈脱贫经历和感受等方式,帮助贫困妇女学有榜样,学有办法,增强脱贫致富自信心;全年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培训妇女10万人,激发贫困妇女脱贫意识,增强脱贫信心。
扶智 提升致富能力
把增强造血功能作为带领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开展贫困妇女技能培训,围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等培训64期,培训妇女6000余人;开展扶贫政策宣讲,组织人员重点向贫困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方针和政策、科技脱贫典型等,全市培训53期,培训妇女5000余人。举办创业创新大讲堂,组织巾帼创业创新导师进高校、进社区、进村镇,通过教育激励、现场辅导、结对帮扶等形式,开展创业创新培训111期,培训妇女1万余人。 开展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连续三年面向包括贫困妇女在内的广大农村妇女,开展种养技术和管理运营知识培训,完成培训1.5万人。
扶业 拓宽致富渠道
把产业扶贫作为重要脱贫方式,结合当地实际和妇女特点,发挥各类巾帼脱贫基地和“妇字号”企业作用,帮助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发挥“巾帼返乡下乡创业联盟”引领作用,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巾帼返乡下乡创业联盟,在11个县市区成立县级联盟,会员企业200余家。各级联盟依托当地的产业优势,分别成立产业协会。各县市区妇联依托各产业协会发掘出适合当地推广的产业扶贫项目,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形成了“返乡下乡创业联盟+产业协会+企业+贫困户”的巾帼脱贫模式,企业优先安置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就业,吸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参与产业分红,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妇女提供免费技术指导、生产资料和供销服务,带动1000余名贫困妇女实现持续性增收,实现稳定脱贫。发挥“妇字号”扶贫基地示范作用,依托“妇字号”龙头企业、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等,示范带动1.4万余名贫困妇女创业就业、脱贫致富;多形式开展消费扶贫,积极拓宽“妇字号”企业“巾帼好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建立了济宁市“巾帼好产品”网络推介销售平台,目前已有30家企业的200余种商品加入平台进行销售和推广。
扶困 帮扶特殊群体
组织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关注关爱贫困妇女儿童,开展爱心公益活动,为贫困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创新性开展“牵手扶贫·共创清洁”活动。动员全市10万余人参与募捐活动,募集善款244万多元,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环境,激发贫困家庭的内生动力。开展“清洁庭院”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改善我市脱贫享受政策和纳入即时帮扶贫困户居住环境,让贫困群众共享农村环境整治创建成果,市妇联牵头开展脱贫攻坚“清洁庭院”创建活动,争取市财政列支1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妇联积极行动,已深入持续推动全市65272户贫困家庭进行了环境卫生改善提升;开展“百企联百村、百岗联百户”活动。通过“送资金、送信息、送温暖”等方式开展帮扶活动。40家企业与贫困村、100个巾帼文明岗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安置贫困妇女就业659人,提供救助资金、物品173.64万元,救助贫困妇女儿童1034人。连续9年在社会上公开招募爱心妈妈,开展“聚力精准扶贫,成就未来梦想”关爱困境儿童公益行动、党建“1+N”组团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寒冬送暖巾帼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牵手相伴、爱驻童心”结对帮扶等活动。全市共有近6万名爱心妈妈与困境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救助困境儿童10000余名,累计发放助学金5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