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8日
首页
第03版:

今年“三夏”新景多

■本报记者 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 何西荣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又到一年麦收忙。眼下,在汶上县苑庄镇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行走在乡间,你会发现,年年忙“三夏”,年年景不同,今年“三夏”又添新“三景”。

外出“工人”不返乡

往年“三夏”大忙时,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会背着行囊陆续返乡忙夏收夏种,忙完后,再匆匆忙忙地尽快赶回务工地,而今年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农民工返乡收麦。返乡农民工李勇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他在广州打工,往返一趟车旅费加上误工收入一般在2000元左右,而自己家种了4亩小麦,若采用机收、再请人帮忙夏种,总投入也不会超过400元。李勇说,如果不是挂念父母想念孩子的话,他也不用回来的。为帮助像李勇这样一些家中无劳力的农户,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村里涌现了许多“党员帮扶服务队”、“机收互助组”等,采取三五家互助联合或以结“穷亲”等形式,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或精准扶贫户提供帮助搞好夏收夏种,百姓“三夏”不再愁了。

开着轿车去割麦

在大王庄村的麦田里,今年的麦收现场与往年有些不一样,往年麦田里布满各种拉麦子的大小拖拉机不见了,倒多了几辆插着彩旗的大卡车,停放在田边的小轿车更是格外显眼。

28岁的村民张立强说:“现在的麦忙,还真省事了,村里有合作社,不光负责收割麦子,还提供一条龙服务,合作社的运输车直接把麦子运回家。听说割麦子的收割机快割到俺家的麦田了,这不,我就开车过来看看。”

“以前合作社只负责收割麦子,农户要自备运输车自己运。但由于农户的运输车辆大小不一,从收割机里卸麦子很是耽搁时间,再加上,有些农户根本没有什么运输车辆,今年咱合作社就统一配备运输车,不想直接卖的,就帮他们把收获的小麦送到家。”农机手刘华说。

麦粒不进家门口

“俺家没有晒场,这么多麦子扛到平房上晒,既累又麻烦,今年干脆把麦子直接卖给村里的合作社。”大王庄村民潘教民说。

“去年村里的道立合作社购买了烘干机,建起了大粮仓,不仅负责烘干,还收购村民的麦子,价格虽比晒干的低几分,但我们不用费工费时的再晾晒、运输和储藏了。”唯一让潘教民“遗憾”的是,刚收获的新麦连家也没进,就站在地头“享受”了不到一个小时,5亩地的麦子就进了合作社,还是通过微信拿到的钱,既没有“粮满仓”的忙碌感,也没有“刷刷”点钱的满足感,今年麦收反倒让他有点闲得慌啊……

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三夏;一样的农民,不一样的丰收感。时代在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变,农民生活生产观念也在改变,就在变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方向。

2019-06-1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349.html 1 今年“三夏”新景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