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映碧瓦,绿树绕村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走进汶上县中都街道南周村,一座座质朴的农家小院、一片片肥沃的耕田、一畦畦油绿的蔬菜,都在展示着这座小村落的美。与大多数村子不同,除了保持村落的生态之美,南周村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走出了一条“依靠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让红色基因在抗日英雄的故乡代代相传,打造出一个闪亮的文化新名片。
南周村是全国著名500名革命烈士之一陈伯衡的故乡。1931年,陈伯衡考入了北京大学,但充满革命理想的他并没有满足象牙塔里的安逸,1938年2月,他发起了永安寺武装起义,建立了汶上县抗日自卫队,4月又发起白塔战斗。随后转战南北,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奏响了一曲抗日之歌。201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陈伯衡被评为全国著名烈士。
陈伯衡年仅33岁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影响着很多人,尤其是在故乡南周村。据史料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周村就先后涌现9位烈士。而直到今天,该村还是保留着参军、拥军的热潮。为了让英雄故事永远传承下去,2018年村里还修建了陈伯衡广场。此外,村里专门设计了手绘墙,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了陈伯衡壮烈的一生。“英雄的故事需要代代传承,不仅我们这一代人要知道陈伯衡的事迹,今后我们的子孙也要知道。”南周村的党支部书记陈军说。2018年8月份,中都街道联合村委会先后设立了红色讲堂、青少年教育基地。邀请党史研究室专家、抗美援朝老战士上台现身说法,陈伯衡的故事、雷锋的故事、抗美援朝的故事……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讲述着红色文化。
依靠红色文化引领,南周村各项事业活力十足,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南周村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对进村南北大路进行了拓宽复修,充分协调包驻村第一书记等社会资源对村庄内进行高标准绿化,努力做到出门见绿、抬头见景。南周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土地1300余亩,种植地瓜、大豆等经济作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27亩废旧窑场和闲置校园、荒片等整合利用,让死资产变成活资产。开发润金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融入休闲与观光,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凸显乡土文化,展示地方民俗特色,相继推出了“农事体验园”“景观长廊”“生态果品采摘园”等板块。
红色基因血脉相传,党建引领蓬勃发展。面对未来,中都街道将继续深入挖掘、弘扬并合理利用好丰富的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让红色基因成为全街道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全力决胜脱贫攻坚的新长征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
■本报记者 刘传伏 本报通讯员 胡克潜 李瑞宁 庞国奎 孔德双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