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峨亭,字以行,又名聂奉璋,1886年出生于鱼台县大聂村的一个新兴地主家庭。
18岁时,聂峨亭考中清朝“末场秀才”,后又到山东省立师范讲习所就读。民国之初,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公开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带头剪辫子,宣传妇女放足,一时有“聂四秃子”之称。毕业后,聂峨亭被当时的鱼台县政府委任为鱼台县教育会会长。为实现其“教育救国”的思想,他积极推行国民教育,创办了鱼台县王鲁区大聂家国民小学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聂峨亭作为地方名流,应邀参加了在济宁召开的“抗敌后援会”成立大会。会后,以大聂家为中心,组织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到1937年底,该武装发展到400余人。1937年12月27日,济南沦陷,日军沿津浦铁路南犯。国民党鱼台县县长杨启东弃城携眷逃跑,县内群龙无首,地方陷入混乱。鱼台县各界人士紧急推举聂峨亭维持全县局面,稳定了人心,安定了社会秩序。
1938年1月,共产党员马霄鹏、郭耕夫等与聂峨亭联系,共商抗日大计。聂峨亭愉快地接受了党的领导。不久,聂峨亭联合全县名流士绅,在谷亭成立了“鱼台县抗日司令部”,聂峨亭任司令。日伪军视聂峨亭为心腹大患,数次袭击谷亭,不见聂峨亭的影子,遂于1939年的大年初三,倾城出动,直奔大聂家,打死无辜群众2人,将聂峨亭家中的财产掠劫一空。处此紧急关头,聂峨亭向县委书记郭耕夫提出将所部报请参加八路军,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被苏鲁豫区党委授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后方办事处湖边游击四大队”的番号,聂峨亭为大队长,郭耕夫为教导员。1939年7月成立了鱼台县抗日领导政府,尔后,在苏支四大队的配合下打击了土匪武装,平息了杆子会暴动。1939 年8月,湖西 “肃托事件”发生后,聂峨亭不顾个人安危去见苏鲁豫区党委书记白子明,并对其进行严词苛责。1942年8月,刘少奇经微山湖交通线到达湖西,聂峨亭参加了接送工作,刘少奇赠送他骑骡一头、钢笔一支作为纪念。
1945年3月,聂峨亭作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参加了在濮阳县召开的边区参议会议。会议结束时,他被选为赴延安学习的代表。行军途中受到敌军袭击,掩护部队和代表时被冲散,聂峨亭联络无着,只身返回,一路惊吓疲劳,回县后卧病不起。同年9月,与世长辞,享年59岁。鱼台县委、县政府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湖西日报》专页介绍了聂峨亭的壮丽业绩,称他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1950年1月,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鱼台县人民政府追认聂峨亭为革命烈士。
(中共济宁市委党史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