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创新分类方法和管理办法,走出了一条农村垃圾分类“绿色道路”,让垃圾分类这个“小创举”撬动了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大效益”。在北齐村的带动下,现在的香城镇已实现100个村垃圾分类全覆盖。
“多亏了村里搞的垃圾分类,现在家里多敞亮。”刘丽丽接着说。以前,她家里的垃圾全部倒进街道上的绿色大桶。剩饭、剩菜、瓜果什么的,一旦到了夏天很是难闻。如今,家里的垃圾分开装,每天早上7点,村里4名垃圾分拣员将各家各户的垃圾袋回收到管理站,再开袋分拣。分拣员将按照编号,对每户人家分类情况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进行评定,给与积分。村民每个月凭借积分可去村里的垃圾分类管理站兑换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这项措施很惠民,也能激发村民打扫卫生的积极性。”刘丽丽笑着说。自从村里实施这项措施后,她便没在这方面花过钱。
在北齐村西南三公里处,记者看到了北齐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站,垃圾分类处理的整个过程分为分拣、处理、利用三个阶段。可堆肥垃圾运送至利用站后进行资源化处理,采取微生物发酵模式,经过进料、发酵、出料、二次堆肥4道程序后,可产生有机肥料,一部分作为奖品奖励给农户,另一部分作为花草种植肥料进行销售,真正让农村垃圾分类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
目前,香城镇已出台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建立了长效机制,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并积极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秸秆利用
着力推进农业循环发展
盛夏的鱼台,满目青翠,荷花飘香。在位于鱼城镇的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几名工作人员坐在操作室计算机大屏幕前,全神贯注地盯着锅炉温度的变化,并认真地做着数据记录。
长青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发电的原料就是来自本地及周边地区小麦、水稻、棉花等秸秆类废弃物。“这个项目总投资3.6亿元,建设了一台30MW生物质发电机组,年消耗各类秸秆30余万吨,年发电量达2亿多度。”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我们生产的草木灰供给附近村民用做有机复合肥;炉渣用于生产灰砂砖;发电余热通过铺设的管道用于居民供暖及蔬菜大棚供热;废水全部进入回收水池,用于锅炉烟气脱硫系统补充水、储料场及道路洒水、绿化用水等,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了零排放。”
鱼台县农业局副局长闫运立告诉记者,过去为图省事,农民往往将秸秆直接就地焚烧,或者堆放在沟渠和道路边,既影响了交通,又污染了环境。而生物质发电厂建成后,实现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并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一笔“额外”收入。“县里建起了生物质发电厂,俺这6亩多小麦,光秸秆就能卖300多块钱,有了这些收益,谁还想着再烧掉呢!”鱼台县王庙镇小麦种植大户于安云说。目前,当地秸秆全部实现了就地“消化”。
着力实施好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解决农业农村污染问题,提升农村环境的根本之策。
我市是农业大市,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100万亩,常年秸秆产量(风干量)约700万吨。近几年来,我市不断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农业机械装备不断完善,收储体系进一步健全,逐步构建以农作物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为主,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等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2018年全市农作物秸秆通过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等肥料化利用451.72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67.95万 吨、食用菌秸秆栽培等基料化利用84万吨、农作物秸秆生产板材、编织等原料化利用26.8万吨,燃料化利用23.6万吨。2016年以来,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
水泥路、自来水……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村村通”“城际公交”……村民出行越来越方便;大喇叭、液晶屏……党的惠民政策愈加深入人心;孝老爱亲宣传画随处可见;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文明风气日渐浓郁;村规民约上墙,村民议事公开……如今,全市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一个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大美济宁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勤劳的济宁人民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鼓劲扬帆,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