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研究院,随处可见四季常绿的竹林,它们或明或暗的延展在研究院的多个角落。竹林,作为南方景观设计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北方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并不多见。青翠的竹林,大量的出现在孔子研究院的院落中,是设计者有意为之,且与孔子这一中国文化的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
《庄子·渔父》篇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孔子到缁帷树林去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在读书,孔子唱歌弹琴……这段史料中所记载的缁帷之林、杏树、梧桐,在孔子研究院的整体景观设计中,都有所体现。而此处提到的、被后人所熟悉的“杏坛”一词,在今天不仅仅是“孔子设教”的文化表征,还成为了教育界的代称。为什么孔子研究院会以此三点作为景观环境的设计要素?当然与孔子本人有关。
圣人之德,高山景行
将孔子比德为“凤”的典故,一般认为出自《论语·微子》篇的一段记载: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古俗相传,当天下有道的时候,作为古人心中吉祥之鸟的凤凰就会出现,天下无道时,凤凰就会隐。接舆是楚国隐士,他认为当时的那些为政者,哪一个不是危殆之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世道不可为,没有人可以改变,孔子劳苦奔波,真是可惜。认为孔子身为名士、贤者,应当像凤凰一样,世事无道当隐,而不是终日栖栖遑遑,受仕路风波之忧。
接舆作歌一事将孔子与凤凰联系了起来,后世儒家在注疏《论语》时对此典故中“比凤”一点大加注解,使后来孔子之德有了“凤德”的美誉;经过后人的不断沿袭发展,甚至将中国本土两大哲学体系的鼻祖老子和孔子分别比喻为“龙”和“凤”。孔子本人也对象征祥瑞之鸟的凤凰崇尚备至,《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本人的话:“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与凤凰”的典故非常重要,因为它提供了可以表征孔子的更深层的形象符号——凤凰,而这一点,也为孔子研究院建设中广泛运用这一符号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设计团队在主体建筑的设计上以凤凰为主题,对建筑的鸱(chī)吻及角梁套兽进行了细致的形象设计,在院区环境布局、景观设计上,同样加入了与凤凰相关的元素。孔子研究院的主楼高30米,88.8米见方,为传统的高台明堂式建筑,其建筑外装饰包括正脊、斜脊的脊饰和瓦当的使用,都是按照凤鸟的样式设计制作的,附属建筑的正吻脊饰和斜脊脊饰同样如此。主楼顶部凤凰的雕塑,其设计图纸历经数十次的修改,才成为今天人们看到的大气、典雅、刚劲有力又不失温润如玉的美感和艺术感,就像《论语·述而》篇记载的孔子的形象一样:“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有凤来仪,凤凰和鸣
《庄子·秋水篇》中写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yuān)鶵(chú)……夫鹓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庄子提到的鹓鶵,即是凤凰的一种,凤凰(鹓鶵)性格高洁,不是梧桐树它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饮。从这段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凤凰理想化的生存环境有五个方面:高岗、醴泉、梧桐、朝阳、竹实。而这些要素,穿插体现在孔子研究院的不同空间里。
《诗经·大雅·卷阿》写到:“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凤凰引颈把歌唱,声音响彻高岗上,梧桐挺拔来生长。全身沐浴向朝阳,枝儿繁兮叶儿畅,和谐之音声悠扬。孔子研究院两侧的回廊、中间的辟雍广场、主楼,都是高出地面的设计,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接到更多的祥瑞之气,可以倾听凤凰之歌。
民间有句俗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梧桐树除了让凤凰栖息,还有一种更实用的功能,梧桐木“理疏而竖”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论语·泰伯》篇记载: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有“乐”就会用“琴”,孔子经常弦歌鼓琴,还曾专门向师襄学琴。如此重要的梧桐树这一元素,在孔子研究院有好几处,几人粗的树干挺立在院落中,它们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浓密的枝叶伸展向天空,等待凤凰的到来。
一片片青翠的竹林,成了孔子所游之处的缁帷之林,凤凰以竹子的果实为食,而在自然界中,很少能够见到竹子开花、结果,这罕见的竹实,如同凤凰一样可遇而不可求。一片片的竹林,还具有很高的实用功效,以竹林做“墙”,是孔子研究院空间隔断的重要素材,这样的做法让每个空间多了一份灵动,多了一份生命的气象,孔子高尚的情操,高洁的品德、高贵的人生示现,仿佛透过这浓密青翠的竹林,穿越到今天,影响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孔子研究院的设计者吴良镛院士曾讲,他对孔子研究院布局的设计,是希望这里是个书院,是读书的地方,而不是祭祀的地方。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提到,希望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学生们,可以来到孔子的家乡,来到孔子研究院,深加工、再提升。如今,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已经建成使用,世界文献收藏中心也在建设中,孔子研究院,越来越成为一个充满书香气、适合读书的地方,一个兼具历史感与时代感的传承和传播经典的平台。
这里有儒学研究的“大咖”。目前,孔子研究院拥有山东省儒学大家1名、山东省泰山学者7名、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济宁市尼山学者7名。他们的加入,让读书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为儒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强的学术支撑。
这里有好学的同学、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多年来,孔子研究院举办“学术活动月”活动,以此带动、激励院里的青年学者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开展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讲读活动,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近距离的走进经典,去体悟圣贤的智慧,活好当下的人生。
这里有坚守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仔细看看的《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两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典、回归经典;《八德诠解》系列书籍,引导人们看到,圣贤的智慧可以指导当下的生活;政德教育教学现场的体验,让“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理念,落到实处。
2020年,冬已远,春来到。“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环绕院墙的72颗杏树花满枝头,好似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者,静静的守护着这一方清静的院落,认真聆听那穿越千年的“子曰”,满怀欣慰的看着这个“天下有道”的时代,这个奋斗者的时代,这个唤醒经典的时代。朝阳、泉水,杏花、绿竹,孔子研究院,有凤来仪,请您来读书。
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杨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