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3月15日
第02版:

筑起防疫屏障 启动发展引擎

——邹城市下派干部抓实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

■本报通讯员 赵海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邹城市广大下派干部抓实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工作,筑起防疫“红色屏障”,启动发展“强力引擎”。

严阵以待,迅速织起“防护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邹城市广大下派干部迅速行动,第一时间严阵以待,迅速织起“防护网”。

乡村振兴服务队、第一书记始终坚持吃住在村,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带领小组成员对外地返乡人员进行信息排查、测量体温做好日常监控;每天坚持在防控点站岗值班、大街小巷消毒杀菌、悬挂宣传条幅、向村民发放疫情防控明白纸,营造浓厚的防控氛围,提高村民的防控意识;建立微信群,将市、镇有关要求及时传达给村民,把关于疫情的官方信息及时发到群里,破除网络谣言,安定村民情绪。

石墙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宋云骧是市疾控中心干部。他充分发挥职能和专业特长,在做好本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全镇疫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员。

邹城市疾控中心驻中心店镇东傅村工作组在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的同时,大力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会同村委会发出倡议书,动员广大村民参与疫情防控,共克疫情。

邹城市人大办公室、邹城市农机中心等驻村工作组在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的基础上,协调农机合作社,开展无人机飞防消杀作业,对全村主要干道、大街小巷、公共区域以及垃圾箱、厕所、健身器材等重点部位,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立体化飞防消杀,全面净化环境,助力防控疫情。

细致入微,拉起群防群控“关爱线”

越是非常时期,越要服务好特殊群体。疫情防控中,各乡村振兴服务队和驻村工作组特别加强对村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精准扶贫户等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及时为有困难的群众提供帮助。

邹城市应急管理局驻北宿镇西江村工作组协调联系超市,做好果蔬上门配送工作,无接触配送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吃上放心菜。邹城市财政局驻峄山镇店南村工作组考虑到村里10多户贫困户买菜不便,工作组协调附近大棚蔬菜种植户,购买6箱100余斤蔬菜送到贫困户家中。

郭里镇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陈华在村里的微信群中了解到,有的家长不会用线上学习工具,孩子们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在家急地团团转。于是陈华立即发布召集令,组建郭四村“小青助学”志愿服务队,建立线上学习课堂,帮助孩子学习辅导。

攻坚脱贫,彰显下派干部时代担当

大地回春,农事渐起。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农业生产、脱贫攻坚也已到重要节点。各乡村振兴服务队、驻村工作组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推进,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邹城市房产中心驻城前镇韩家庄村第一书记徐延苓与村“两委”商议决定,在去年建成的40亩无刺花椒示范园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发展无刺花椒二期项目。经过挨户商谈走访,最终流转出连片土地160亩。

在城前镇大崇村,乡村振兴帮扶项目蓝莓种植基地项目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开工,10余名工人戴着口罩,紧张地忙碌着。蓝莓种植项目是去年年底确定的中央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帮扶、第一书记联合项目,投资金额近200万元,占地150亩,基地建成运营后,将较好带动附近村民就业,增加村集体近经济收入。

经过前期的立项、“四议两公开”、土地流转程序后,城前镇石门村茶园种植项目整地工作也在有序进行。茶园项目投资金额100余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为乡村振兴帮扶资金和扶贫资金,土地流转60余亩,预计每年可产茶2000余斤,可产生收入60余万元,将有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邹城市交通运输局驻太平镇邵庄村、刘庄村两个工作组分别投资10万元,租赁良田,用于蔬菜大棚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10个大棚,土豆种植工作也抢在雨水节气前,种植完毕。

2020-03-15 ——邹城市下派干部抓实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32099.html 1 筑起防疫屏障 启动发展引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