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山进 通讯员 君来 新亮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于病毒传染性强,覆盖面广,人们从心理上或多或少地会产生恐慌情绪,面对这样的情绪,如何看待呢?为此,记者专访了济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市级心理救援医疗队专家、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四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刘霞。
记者:疫情期间,很多人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会非常恐慌,您如何看待疫情下的这种情绪反应?
刘霞:人们在遇到一些难以应对的应激事件的时候,往往都会产生一些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反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内在的需求,然后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调整,来应对这些应激事件。大多数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调节好,有一些持续性的、比较严重的情绪反应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重视,必要的话有可能需要寻求帮助。疫情下,我们要做好内心的恐慌与保持希望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我们这种内心的恐慌可以帮助我们做好更好的自我保护,还能够帮助我们远离疾病和病毒,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确的认识这个疫情,我们可以和所有人一起来面对这些磨难和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疫情一定能够被消灭。
记者:面对手机和网络上林林总总的信息,会出现恐慌的情绪,应该怎么办?
刘霞:针对现在这种情况,我们不建议总是刷手机、看手机的信息,我们建议可以定时的观看官方机构发布的新闻信息和一些关于疫情的知识和指示。避免自我强化导致的危机感,和自我暗示导致的不安全感,避免恐慌情绪和抓狂的情绪淹没自己。
记者:现在的疫情防控措施对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刘霞: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的生物钟,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条件,就要保持常态化的生活,包括昼夜的规律,还有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和充足的睡眠,再进行一些适度的运动锻炼。同时,我们还要保持和家人、亲戚朋友、还有一些要好的同事之间的通讯联系,互相之间寻求一些支持、帮助和安慰,表达对彼此之间的关心,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在压力情况下导致的一些负面情绪向他们过多的表达,不要对他们进行强烈的情感发泄,以免引起一些不良的人际关系循环。
记者:在疫情之下,会不会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更多的影响?
刘霞:在突发的疫情情况下,对所有人都是一种应激,对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一样。原来比较稳定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或者是引起复发,原来一些不稳定的病人也有可能会出现加重,但是这种情况下也不要特别惊慌,首先要按照医嘱规律服药,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定时服药的闹钟,当闹铃响起的时候就要记得吃药;其次要学会做一些心理调适,比如,把自己的脆弱的情感表达出来,向家人、亲戚朋友说出来,再则就是要正视疫情,相信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做好防护,就不会有太大的危险;最后,我们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生活当中美好的事物上去。
【健康小贴士】
如何缓解疫情带来的恐慌情绪?
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有情绪是正常的,不用给自己施加二次压力,认为自己心理上生病了,相反的,要学会理解情绪,与情绪相处。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在此基础上,正常作息,适当运动,尽量不外出;不要只关注疫情相关信息,学会转移注意力。其实,疫情时期的“暂停键”,也是充实自己和规划未来的好机会;找信任的人沟通和倾诉,互相鼓励;如果感到心理负担过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工作和社交,或是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请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专家简介】:
刘霞,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心理四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济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市级心理救援医疗队专家、济宁医学院研究生导师,擅长各种精神障碍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躁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各种神经症等疾病的药物治疗及辅助的心理治疗。从事临床心理多年,经验丰富。
济宁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
援助热线:
0537——12355
0537——3165837
心理援助专家24小时守候,
聆听您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