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陈根运)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集镇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在重大节日及重要时间节点不断加大宣教力度,迅速掀起了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狠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互相攀比、铺张浪费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进文明和谐马集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结合市区文件精神,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马集镇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40个村都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4至5名人员任成员的红白理事会。实现了全覆盖;镇村联合签署了《移风易俗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承诺书》,推行理事会成员率先垂范责任制,承诺行动上率先垂范,教育子女、亲属、朋友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时,做到婚事新办、丧事减办、喜事廉办,自觉抵制大操大办之风,鼓励大家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杜绝铺张浪费,树立节约的思想观念。
强化宣传引导。每个村灌制了宣传优盘,早中晚不间断播放,悬挂标语横幅320余条,出动宣传车不间断宣传,镇与各村、村与各户签订了《承诺书》,印发了《移风易俗挂历》、扇子、宣传折页3万余份;沿街LED显示屏不间断播放《全区移风易俗倡议书》和宣传标语;通过召开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大会、主题党日活动、专题座谈会等形式给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常打招呼、常敲警钟;各村执行红白事报备红白理事会制度,报备后第一时间介入劝导,做到早发现、早引导、早纠正,切实提高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满意度;注重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总结挖掘部分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并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了大部分群众,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使移风易俗工作真正入脑、入耳、入心,形成移风易俗的良好社会新风尚。
强化制度化建设。各村都设立了移风易俗办公室,移风易俗章程、工作流程、红白理事会人员名单全部上墙,并由村干部轮流坐班,解决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的问题;注重发挥包村干部的作用,指导所包村健全《村规民约》,每个村都结合自身实际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各村村委会进行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村级广大干部群众的日常行为,培养起了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采取设立举报箱、召开评议会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工作,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强化专项整治。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按照“严、实、广、细”的要求,扎实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治理行动。“严”,就是对违反政策规定的人和事,特别是违反政策的党员干部坚决予以打击处理,不放宽政策,不徇私讲情;“实”,就是把好群众举报、调查取证等环节,做到不弄虚作假,不搞形式主义;“广”,就是治理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具体行为,也触及到传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死面;“细”,就是具体治理中,对干部群众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不压制、不激化,避免因简单粗暴而引起人为争端。特别是对红白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现象,顽固不化处理不掉的,组织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重点治理打击,在全社会营造了一个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