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6日
首页
第07版:

担当作为聚焦群众满意

文化惠民浸润百姓心田

■本报记者 李允

本报通讯员 张国林 蒋琰

2019年,市文化和旅游局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说了算、定了干、按期完”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根本目标,强化担当抓落实,努力开创文化惠民、文化便民、文化乐民新局面,取得显著成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志愿服务项目、国保单位总数、国家艺术基金复评项目等9个单项评选全省第一,研学旅游、夜间文旅经济发展、文艺精品创作等7项经验以不同方式在全省全国推广,共获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奖励26项。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惠民演出活动21530场、千场大戏进农村8024场、戏曲进校园演出763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1673场。

文化惠民的新高地

城市地标的新形象

2019年9月29日上午,济宁市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市文化中心全面启用,“四馆一城”文化地标正式形成,群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四馆齐开,杂技城好戏连台,一场场文化大餐、精神盛宴精彩演绎。

“四馆一城”是市委、市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的文化工程、民心工程。自开馆运行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发挥文化场馆的阵地作用,以便民服务为第一追求,强化使命担当,狠抓管理创新,努力把“四馆一城”变成广大市民愿意来、喜欢来、也值得来的好去处,变成文化交流的会客厅、城市形象的地标城。

济宁市图书馆新馆于2019年2月1日试运行以来,已经接待读者92余万人次,相当于约90%的济宁城区人口到馆阅读学习一次;举办各类阅读推广、国学讲座、展览和读书朗诵等读者活动296场,官方微信推送各种读者活动信息480次(条),新增办证读者10581个,持证读者总量达62629个,市图书馆已成为济宁市一个靓丽的文化名片。

济宁市文化馆自试运行以来,共举办各类展览24场,开办公益性艺术培训累计85个班次,培训学员近4000人,举办百姓讲堂18期,微信直播观众15.8万人次,承办了各类演出活动2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

济宁市博物馆是充分保护利用传承我市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综合场所和崭新平台,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2场,接待群众14.3万余人次。

济宁市杂技城是一座集杂技演出比赛、艺术教学、公益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式杂技艺术综合体,是交流和展示我市渊远流长杂技历史的崭新平台,是我市杂技艺术场所朝着专业化、规范化和普及化道路迈进的重要标志。

乡村儒学筑牢道德高地

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铸魂工程”,创新实施“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工程,把弘扬儒学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活动之中,让和谐向善、里仁为美、爱国持家的新风尚在孔孟之乡蔚然成风。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惠民品牌。制定全省首个《“儒学讲堂”建设与服务标准》,创新提出“儒学讲堂”建设“四个一”标准,进一步整合农村公共资源、有效带动乡村儒学的开展,2019年共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016处。

坚持人才为先,壮大普及队伍。共聘请招募儒学讲师400余人,先后开展了3批评选活动,共评出“儒学民间传承奖”13人、“优秀乡村儒学讲堂”29家、“优秀民间儒学社团”20家、“优秀儒学讲师”15人,有效带动乡村儒学普及推广。

坚持内容为王,丰富传播形式。开展乡村儒学讲堂“小剧场”、“舞前一堂课”等活动,用群众欢迎、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儒家文化焕发出新生机、展现出新活力。2019年以来,全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活动10924场,受益40余万人。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文推广了曲阜“舞前一堂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经验做法。

文化惠民谱新篇

群众心里更敞亮

市文化和旅游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为根本任务,从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巩固优化基层文化设施、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群众知晓度等方面入手,着力加强优质公共文化供给,让文化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坚持狠抓效能提升不动摇。依托“政府搭台,百姓听戏,激情广场大家唱”文化惠民工程和“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先后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市合唱比赛、第四届全市吹打乐大赛、优秀庄户剧团汇演、第七届全民广场舞大赛、儒学普及推广等主题活动,常态化开展“千场大戏进农村”、“戏曲进校园”、“万场演出惠民生”等惠民活动。

坚持狠抓设施建设不动摇。积极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设了4处城市书房(图书馆分馆),投放了50台电子书刊借阅机,精心建设乡村文脉展示场所,建成50平米以上乡镇(街道)历史文化展示场所75处、30平米以上村(社区)展示场所421处。

坚持狠抓人才培育不动摇。不断加强对文化站长、村级文化管理员的培训指导,2019年先后举办了2期文化站长培训班、4期群众文艺创作骨干培训班,培训人员共800余人次。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共举办各类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班223期,培训群众文化队伍骨干1.2万余人次。利用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远程培训,培训农村文化人才3万余人次。

艺术创作蓬勃发展

精品剧目成果丰硕

文艺精品创作成为全省样板。《梦回三迁路》《捷克棒》入选中国儿童戏剧节、全国杂技展演,被评为优秀展演剧(节)目奖;《儒风·百戏—梁祝》获第十一届上海国际魔术节暨国际魔术比赛铜奖;5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12件作品入选山东省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展演;7件作品入选第八届山东省画院作品联展;12项入围国家艺术基金复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灵魂悲歌》获省委组织部全省优秀党员教育电视片三等奖,《两面人生》列入济宁市主题教育展演剧目,6000余名党员观看。济宁在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全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夜间文旅经济发展做法全省推广。依托运河音乐厅、声远舞台、杂技城、大剧院,精心策划演出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廉政剧《两面人生》、《爱丽丝梦游仙境》、经典豫剧展演等,推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夜间经济”戏曲展演活动,组织开展了“夜间十元剧场”亲子类儿童剧演出,打造了主客共享的夜间“娱乐济宁”视听盛宴。省文化和旅游厅发文推广了我市推进夜间文旅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大力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济宁历史文脉

文物保护工作全省领先。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总数达41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济宁文物考古研究基地揭牌。编制保护规划、维修方案90余项,完成10余处重大工程前期考古勘探。鲁国故城、南旺分水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有序推进。“三孔”彩画维修工程等顺利实施。精心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文物消防安全大检查,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非遗保护传承亮点频现。曲阜市息陬镇获全省第二批“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3个项目入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开展第六批市级非遗传承人推荐活动。大力支持非遗技艺培训,承办了山东省非遗传承人群古琴茶艺培训班,推荐20多位传承人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全市共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60余期,培训6000余人次。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梳理“东方圣城”、“任城——嘉祥”、“泗水研学”、“汶上——梁山”、“重走孟母三迁路”5条非遗主题旅游路线,组织开展非遗传习体验活动500余场。

2020-01-16 担当作为聚焦群众满意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7910.html 1 文化惠民浸润百姓心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