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曼
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域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被誉为一方之“百科全书”,其作用和价值是其他书籍所无法替代的。
近年来,地方志编纂工作在邹城市方兴未艾,不断有镇、街、村及部门志稿评会召开和新志书出版问世的讯息。这是可喜可贺的文化盛事,可以说,地方史志百花齐放的新春已经来临。
作为一名老史志工作者,我从1985年开始从事地方史志的研究和编纂工作,三十余年间主编完成了《城前镇志》《田黄镇志》《张庄镇志》《邹城三中校志》《雨山村志》《烽火田黄》《红色记忆之尼山区抗日根据地》等7部地方史志著作。
回忆编纂第一部地方志的曲折历程,仿佛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情了。满头乌发变作稀疏华发,历经坎坷与磨练,心血与汗水终凝结成一部厚重的《城前镇志》。这部志书问世后,济宁电视台以《留住历史的光彩》为题采访了我,在网上也读到一位在北京的邹东城前镇游子为这段视频拟的一则标题:《留住历史的光彩——济宁电视台采访城前镇志作者贾庆斌先生》。
标题下面写了一段亲切感人的文字:“家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该是最值得回忆和热爱的地方吧!我,也不例外。因为我是城前人!每个在外漂泊的游子都会时常想起自己的家乡:一个山美、水美、人美的地方!记得我在北京和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济宁人聊天的时候,冥冥之中我们竟然聊到了城前!他是地地道道的济宁人,在外多年时常收看济宁电视台!他很兴奋的告诉我他知道城前。他说,不是城前的经济发展了,也不是城前优美的旅游景点,竟是一本著作——《城前镇志》,济宁电视台报道的一位退休教师写的《城前镇志》!他说那位老教师的事迹感动了他,让他觉着城前是一个有根、有历史依据、有文化考究的地方。因为我们老了,城前发展了,城镇化了,对于自己家乡的历史会有盲点!还好,我们是有根、有历史依据、有文献记载的,一部《城前镇志》让我们知根;让我们有了侃侃而谈的依据!作为一个城前人,我之前竟然什么都不知道,好可悲,于是度娘告诉了我……”
不知道这两位济宁老乡姓啥名谁,话语虽短,字字句句吐露着一个常把故乡挂心怀的游子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二位觉得,一方故土的深厚文化就浓缩在这部镇志里。在游子们看来,一部故乡志就是一方故乡人的精神家园。是的,当初我之所以编写《城前镇志》,就是要通过编纂地方志,更系统地发掘当地文化资源,更好地履行地方志承载乡愁、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当代故乡人以至他们的子孙后代打造一方永久的精神家园。
编史修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千秋事业。志书问世之后,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能够世世代代流传,为后人所用。
地方志难写,难就难在保证质量。志书的语言表述和文字运用非常重要,其次是图片资料。在经手编纂的每部志书的“凡例”中,总要为自己的编写明确规定:“志中除少量历史文献原文载录或引用外,一律使用现代白话文语体,力求语言规范、凝练,力具较强的可读性”“文字力求准确、简明、优美、流畅”。我总以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作为座右铭,来勉励自己。
地方志的编写,文字的优美、流畅是最基本的语言要求。地方志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也不必排斥文学语言的运用。方志学界大力提倡“文人修志”,即擅长文学写作或是语言文字功底深厚的人,绝非一般有文化的人。凝练、优美、流畅的文学语言,能够增强志书的可读性,有效地克服志书语言的枯燥乏味。
三部镇志例子为证,城前、田黄、张庄3镇,同属一个气候区,我这样记述一年四季的气候特征:“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以月平均气温分:3月26日~5月25日为春季,燕子杜鹃归来,大地一派新绿,果树开花,蜂飞蝶舞;小麦拔节、打苞、抽穗、扬花;5月26日~9月10日为夏季,天气炎热,暴雨频连,庄稼茂盛,草木葱茏。9月10日~11月8日为秋季,大雁南飞,天高气爽,作物渐次成熟,秋播收获,农事繁忙。11月9日~次年3月25日为冬季,西(北)风凛冽,寒冷有霜,雪落三九、四九,草木叶落,土地休闲,动物蛰眠”。
又如《大事记》中这样记载灾荒、灾害之事件,此属历史文献原文载录:
明崇祯十四年(1641):一春无雨,怪风频起,岁又大饥,斗米万钱,民茹草木,路绝行人,乡民夜惧贼,昼惧兵,贼梳兵篦,无了无休。
清康熙三年(1664):7月某夜,飞蝗蔽天而至,声如空中流水,状似火烛坠地。至天明,蝗虫仍蔽天而飞,落地满屋,为害凶恶,棵苗难争。
清康熙七年(1668):地大震,有声自西北来,如奔雷,又如金戈铁马之音,地若舟浮,掀荡于危涛惊浪中……房舍倒塌,压死人民百余,山石滚落,声若巨雷,火光如闪。
古人修志尚且如此,我们更应秉承这一传统,灵活地调动对偶、排比、比喻、比拟、夸张、引用等多种文学修辞手法,以达到志书可读性的最佳效果。
在镇志写作实践中,我是这样记述自然环境中山水、名胜、古迹的:“凤凰山,古名巨越山,因山势峻峭,巍峨超群故名;又因其山脉绵延起伏20余公里,远望犹如一只展翅亮尾的凤凰自东向西腾跃翱翔,故名凤凰山”。
“佛像(释迦牟尼佛)通高4.2米,阔2.9米,高肉髻,面如满月,双目微闭,嘴角上翘,两硕耳垂肩,法相庄严。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线条流畅”。
“东、西莲青山自成一系,其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莲青山千姿百态,风光独秀。山间花草遍布,树木茂密,奇石交错,壑深沟险,百鸟翔集,野兽栖息,是邹东山区重要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滕县志》载:‘西莲青山,绝顶两峰插入云汉者为莲花峰、巨越峰(指主峰高座子山)。又东为东莲青山,形颇臃肿,岿然如屯云者为摩天岭。东、西莲青山,上有九十九顶,前有玉女池,后有水帘洞、天麻港、钻天沟、马蜂崖;南有瓦家峪,东有桃花峪,域内遍是桃花,每春水出涧,浮带落花,宛然桃源仙境也’”。
“明万历年间《滕县志·古迹》载:‘纪王女城,即玉女城……俗传纪王女修道于此,王因筑城居之,故名纪王女城。’玉女城遗址处,松柏参天,山花盛开,野草离离,城池遗址已不见了古时恢弘壮观的风景,残垣瓦砾遍布山头。周围群峰环抱,玉女城却一马平川。大寺泉和莲花泉汇成溪流淙淙流淌。山势险峻,奇石林立,千姿百态;苍松翠柏,郁郁苍苍。当年金碧辉煌的玉女城就掩映在这深山环境中”。
“桑南村静卧在五宝鞍山之麓、长寿山下,绿树翠竹掩映着一座座古朴的农家小院,花香鸟语缠绕着田野,庄稼果木环抱着村庄;清晨,朗润的村子升腾着袅袅炊烟,更显村庄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走在高高低低的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欣赏着小桥流水、悠悠石巷、袅袅炊烟,让人流连忘返,一抹乡愁久久地缠绕在心间”。
“雨山村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子就坐落在郁郁苍苍的雨山峰下,山水宜人,生态植被完好,环境幽雅,风光独秀。周围有雨山原始灌木林、雨山恒温泉、雨山溶洞三大自然景观。蜿蜒的雨山河穿村流淌,一道道石桥横跨河上,宛然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
写来行云流水,自然,明快,流畅,语句精练,词语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其行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清新的文学气息,志书的语言也就具有了较强的可读性。
语言的高度凝练是志书写作最基本的要求,亦可看出志书作者的真功,尤其志书中的概述、大事记、人物传记等篇章,更应语言高度概括、凝练。
《城前镇志》中载录的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堪称语言高度凝练的典范,值得每一个志书编纂者学习效仿。碑文镌刻于战火纷飞的1943年,由鲁南行署参议长彭畏三书写,碑文撰写出自谁手不得而知。碑文以极其俭省、凝练的语言文字,将尼山区党政军民的辉煌业绩和战斗历程、八路军四支队小山战斗以及对抗日烈士们的深切怀念,高度浓缩在407字的篇幅中:
“尼山区为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屏藩,自敌人控制津浦线后,即向其频繁进攻。复有国民党反动派秦启荣之流与之配合,遂使坚持是区之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民主政权及人民陷于两面作战之困境。民国二十八年端阳节,八路军四支队一部,与日寇激战小山,以寡敌众冲杀竟日,高呼与小山共存亡及中华民族万岁,声震山谷,令人泪下……二十九年,敌伪顽匪配合进攻,形势极恶,当时党政军民仅余十八盘山可作抗拒依托,后经苏鲁支队驰援驱敌,终获坚持阵地之胜利。去秋,敌人加紧蚕食我鲁南,军区主力配合尼山独立营,又一鼓而下孙徐,生擒惯匪张显荣,为尼山区奠定巩固之基础。至若罗头伏击,长坐突围,奇袭深沟之敌,打进泗水南关,收复标村、赵家村,奔袭 山、将军堂,均以烈士之热血头颅换得扩大与巩固尼山区之辉煌战果,众信无先烈之牺牲,便无今日之尼山区,故后死者应照顾其家属,继承其遗志,在民族革命斗争中发挥友爱无我之精神,尼山区固具盛世之规模矣”。
记述尼山区1942年的困难局面,我这样写道:“1942年是尼山地区抗日战争中最困难的一年,尼山地委、专署、军分区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使我尼山区抗日根据地大为缩小,仅存十八盘、十八趟一块弹丸之地,造成“瓦曲、后峪、颜家庄,大炮一响十八趟”的困难局面,被称作“一枪打透的根据地”。而且,抱犊崮山区的根据地也已缩小到“南北十余里,东西一线牵”。此时期,国民党顽固派与敌伪勾结起来趁火打劫。泗水的张显荣,邹县的巩振寰,滕县的申宪武,费县的王洪九、李以锦等都很嚣张,常常配合日伪军夹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尼山区抗日军民被迫在三角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当时造成尼山区困难的斗争形势是复杂的,限于篇幅,不宜详细记述,则抓住要点,采用极其俭省的语言,高度概括当时的困难情景,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志书记述手段的运用,对保证志书的质量至关重要,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史志界向来重视和提倡“文人修志”,其重要性、迫切性即在于此。希望有更多的作家同仁投身地方志写作队伍,担当起编史修志的历史重任,因为作家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推敲、锤炼语言的功底远比一般文人雄厚得多。如果一个编纂者连最基本的语言文字都不过关,何以保证一部志书的高质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