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0年全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和重点任务,市工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建设‘制造强市’任务目标,提高产业布局科学性、强化政策落地实效性、提升服务企业精准度,努力开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新局面。”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刚在谈到如何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
据了解,2019年,市工信局抢抓新旧动能转换窗口机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高端化工、医药、纺织服装6大产业,持续推进“510”和“6501”企业培育工程,实施高成长性项目培植计划,全力推动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向好,工业技改投资逆势增长,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成功承办了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南京高端化工产业招商会、上海高端装备产业招商会、济宁氢能源产业发展论坛以及5G发展研讨会、3场“6501”企业案例分享会、16场民营经济政策宣讲会等系列重要活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企业现场管理、研发机构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第一家启动了市级“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云平台。
刘刚表示,新的一年,市工信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1+233”工作体系的总体布局,围绕建设“制造强市”工作主线,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促稳、应变、求进”工作主基调,抓住企业技术改造、经济运行监测两个关键,以新一轮高水平技改、两化深度融合、产业集群打造、企业梯队培育、企业家队伍提升为抓手,统筹谋划,集聚资源,全力建设一批好项目、培育一批好企业,努力实现制造业“提质、增量、优化、升级”。具体将从五个方面着手,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转型升级。一是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双千工程。目前已筛选2020年工业投资项目489项,总投资1147.95亿元,筛选技术改造项目338项,总投资615.57亿元。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四新技改”,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等“四化”方向升级。二是实施产业“数字赋能”计划。深化“6501”培育工程,加快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慧园区打造,加快“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集群”融合。通过数字赋能,实现传统制造业降成本、增效益、提质量;通过数字提升,实现数字经济扩规模、出亮点、成集群。三是实施集群“三链融合”计划。梳理龙头企业供应链,联合配套企业共同打造“创新供应链、数字供应链、绿色供应链”,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持续增强我市特色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实施企业“雁阵培育”计划。实施“510”企业培育工程,打造强企第一梯队;力促百亿企业增量强体,打造企业第二梯队;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和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优企第三梯队;加快推进“小转企、个转规”,打造微企第四梯队。五是实施企业家“代代传承”计划。设立中青年企业家班,用三年时间长期化、系统化培训培养新一代企业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济宁企业家的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儒商”精神。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刘刚说,2020年是“项目落实年”、“重点工作攻坚年”,关键看执行,核心靠作风转变!为保障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不折不扣的落实执行到位,市工信局将持续狠抓作风效能建设,深化“执行力台账建在科室”、“业绩成效月度评价”的调度、督导、考核工作体系,破解中梗阻、实绩论英雄,不断提升经济职能部门服务发展、服务企业的综合能力,以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为济宁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