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 崔俊峰 甘天栋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一项重大工程,是全民都有义务参与的事业,必须要汇聚全社会力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主动融入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广阔市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文化和人才支撑,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因此,高职院校应自觉肩负起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全面振兴农村产业、文化、民风、生态以及经济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社会各行各业支持“三农”发展,其中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其专业性和人才资源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了让高职院校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课题组对济宁市地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根据《济宁市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对于乡村振兴片区的划分,本课题组选取了城郊区、平原区、山村区和水乡区中的部分村镇、对应相关部门,重点以邹城市香城镇以及济宁市区的三所高职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研我们倡导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顺应新时代建设的需求,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主动对接农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径和理论方法是相通的,所以客观上高职院校教育的育人经验大多可以嫁接到乡村振兴中去,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智慧服务
济宁高职院校要成立涉农智慧服务机构,组织教师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专家队伍,建设乡村振兴研究院所,组织专门人员队伍开展研究服务。一是依托国家的决策规划寻找新课题,把研究根植于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找研究方向,多做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研究,同时不断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二是整合教师专家队伍,实行校校、校企联动,立足济宁农村实际,联合济宁科研机构建立形式多样的研究与咨询服务机构,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发布、推介,或者通过内部刊物直接向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报送乡村振兴最新成果;三是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和地方产业资源,与县乡村开展合作,在相关领域进行指导咨询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帮助。四是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通过研究牵头制订涉农行业标准办法措施,基层建设发展经验,为县市区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直接指导服务。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品牌建设发展团队,深入微山湖区调研,对中华老字号“微山湖”进行研究,对微山湖系列渔湖产品进行推广宣传,有力地推进了“微山湖”老字号品牌建设,扩大了“微山湖”老字号的影响力。
产教融合
济宁高职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的主战场面向济宁市生产建设一线,组织教师服务团对、科技咨询服务团队等,帮助乡村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错位发展,引导特色产品生产形成聚集区,打造品牌。针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出现的现况,商科专业院系应对接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助力农产品活力提升,使资源产品变为资源商品;涉农院系应与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联合,助力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和全产业链经营;工科院系应着眼农产品加工业,助力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配合“网上供销社”等2家农村电商平台,实行“一县一品”,以“平台+专业合作社+农户”逐步树立县域农产品品牌,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延伸服务。光电工程学院牵头成立了中国光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我市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先后承办了我市精准扶贫27个村光伏电站等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创新发展
济宁市高职院校要积极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采取校企、校校、校政合作的方式,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体系,培养“素质高、技能强、下得去、用得好”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来济宁、知济宁、爱济宁、服务济宁,切实融入济宁市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院校还要发挥智力与技能优势,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技能培训,既要为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贡献力量,又要为乡村经济发展各领域培养一线管理人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商学院通过对接电子商务、商贸流通、旅游学院对接旅游管理等符合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产业,打造了山东省级一流特色专业群,并通过改革涉农课程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几年来,学院为农产品流通培养电商人才,坚持创业农村;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网上供销社”等为依托培训农资连锁经营管理人员、新型职业农民、餐饮、面食加工、旅游服务新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技能人员收到良好的效果。
研究开发
济宁高职院校要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特色校园文化,宣传推广到乡村,把济宁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研究开发济宁市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感人心魄的梁祝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神秘莫测的宗教文化、上善若水的山水文化、天下汉碑半济宁的两汉文化、诗兴雅赏的太白文化、美味佳肴的饮食文化;嘉祥鱼台立身立教的孝贤文化、济宁民俗文化、金乡微山的红色文化和济宁的古朴民风;让文化滋养济宁人民的心灵,弘扬善行义举,培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培养与乡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商业精神、经营美德等,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高职院校也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开发一批具有产业化发展前景的乡村传统技艺,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技艺培训,传承创新民族技艺,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引导乡村文化资源由静态保护转向开发利用,促进乡村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统一。宣传济宁文化精神,为发展农村经济,丰富乡村文化注入了内生动力;组建济宁市文化传承与发展服务团队,以国家级非遗文化元素项目为核心,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开发利用等进行抢救性研究,同时助力乡村旅游创新升级。
(本文系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组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