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兆锋 本报通讯员 王允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治理现代化“和”数据智能化”的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对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高瞻远瞩的判断,进一步强调了用“技术变革”推动“服务变革”和“治理变革”的重要作用。为了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更好的服务辖区市场主体,先试先行构建特色创新的“智慧监管”体系,切实提升市场监管水平,任城区市场监管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推出“市场监管公示码”,公众或监管部门只需通过手机扫描一下二维码,就能随时了解餐饮企业、学校食堂、幼儿园、小饭桌、电梯等监管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创新应用智慧监管手段,有效解决安全监管难题,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管的环境和机制,开创了市场监管新局面。
创新监管方式 提升监管效能
市场监管始终与国家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将政府对流通领域的工商监管、生产领域的质量监管、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食品和药品监管、价格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等六大市场监管职能归一,统一监管、综合执法,从体制机制上消除了“九龙治水”的弊端。
事实上,技术应用前,市场监管部门承担了大量食品安全监督的重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但面对“少数人管多数人”的局面,监管仍然力不从心。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后,监管对象与任务激增,监管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监管手段落后,监管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基层监管所在扩大执法范围的基础上,增加多项执法监管工作,基层执法力量难以满足市场的迫切需要;基层执法人员和设备严重不足;新业态层出不穷,近年来新增的市场主体大都表现出鲜明的“互联网 +”特征,传统监管方式无法适应新要求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市场监管公示码作为建立在公共数据开放基础上的‘众包’式监管模式,以极低的成本汇聚更多社会主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工具,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地发现问题。”任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李书争称,汇总整合并以公示码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有关市场监管数据,深入推进“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既能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减轻工作负荷,也可以把社会力量纳入治理格局中,形成围绕政府的生态体系。
构建智慧监管平台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任城区市场监管局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利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探索“数字化+市场监管”新机制,迅速搭建了智慧监管平台,构建打造了“1+4+4+1”数字化监管体系,包括具有大数据整合与分析功能的智慧监管中心,统筹规划的监管、追溯、辅助、行政决策四大支柱系统,集市场监管公示码、微信公众号、客服机器人、食安地图四大功能模块的政务公开渠道和数据对接模块,实现对整个市场监管局“全方位、全环节、全流程”的闭环管理。
李书争介绍,在这样的架构设计下,任城区市场监管局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单一数据链整合共享为切入点,以市场监管公示码建设推广为途径,高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多数人管多数人”的创新监管模式。
“市场监管公示码披露公示的信息基本上涵盖了老百姓关心的方方面面,全是干货,是务实、利民的举措。”李书争说,比如餐饮单位的食品安全信息、工商登记信息、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投诉举报记录、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在线培训情况,公众均可“一扫即得”,同时可以通过“明厨亮灶”网上视频实时查看餐饮单位后厨的加工制作过程,如有发现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还可直接通过在线投诉功能进行举报,让社会公众更方便、更快捷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并督促执法人员规范检查、严格执法;通过全民参与、全面监管的方式,弥补人手不足的现象,倒逼企业自律经营。
用创新来争取时间、空间,争取效率和效果,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截至目前,任城区市场监管局已完成12000余家企业监管公示码建设工作,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诠释了新时代市场监管人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