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那天,我赶到校门口时快六点了。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还有学生排队准备离校,不见有学生家长。家长会我参加过3次,每次会前许多家长熙攘着打小广场走向教学楼。说的6点开会,一定是我来晚了,急忙奔向三楼儿子班教室。里面坐满了家长,还好,会还没有开始。
不知啥时候,教务处彭主任站在了讲台上。我知道他是主抓这个年级工作的学校领导。上学期期中考试,他组织家长巡考,我参加了。没有开场介绍,彭主任开讲了。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他在黑板上写了“理解、沟通、支持”。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彼此理解方可能信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会更有成效,最终,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一道担负起教育孩子,使其健康成长的责任。
彭主任说:老师是人不是神,对学生的教育,不可能完全在学校由老师来完成,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个具有23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三尺讲台,经历过太多与教育有关的事,并非所有家长都知情达理,能够理解学校和老师。
彭主任又在黑板上写了“智商、情商、教养”。他说:一个人的教养重于情商,一个人的情商重于智商。这话说白了,就是成人比成才重要,先成人再成才更可能有作为。人毕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便不能不涉及教养, 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没教养的人打交道。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人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世技巧。专业的技术是硬本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本领则是软本领”。传统中国的儒家教育,讲究“修身”, 培养人“温、良、恭、俭、让” 的德行,现代教育不大讲这个了,但谁也否认不了教养的重要性。
彭主任的话讲得实在,就像他作为校领导登场讲话,不需要先“亮个架式”,或让别人介绍一番的低调与质朴。
班主任于老师三十来岁吧,任教八年了,一个善于思考的年轻人。我感觉,他讲话时有意放慢了语速,这样,能让听者听得更清晰、更明白。
语言是人思想的表达,一个人只有思路清晰,才能一字一句、有条不紊的表达出来,就像说自己五音不全的人,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没听准音一样,讲话呜呜隆隆、含糊不清的人,也不是舌头的事儿,而是思考不到位。
于老师说:当下社会上,教育虽屡遭诟病,不过相对来讲,还是最公平的,使得许多人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了生存状态。教育具有“修身” 和“功利” 两重性,这个毋庸置疑,打孔子那个年代便是了。
孔子周游列国,一面推广自己的学说,一面推荐自己的弟子做官。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正体现着教育的功利性吗。否则,和老子一样,骑头青牛。出函谷关西去便是了。
到孟子那儿,喊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这个问题终于给讲全面了。不管“独善其身”还是“兼善天下”,前提是要接受教育。
在当下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人们不得不变得越发现实,越发功利,把就业乃至安身立命的枷锁,都套在了教育上,也更加看重教育的功利性,甚至忘记了教育的“修身”这一特性。
儒家讲究“诚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内圣”才可能“外王”。足见,一个人德行修养的重要。
于老师注重学生的仪表,要学生懂文明讲礼貌。在他看来,这些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班上五十多个学生,他们父母的职业及文化程度不同,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使他们的状态也不可能一样。
于老师说:过去问题学生多出在单亲家庭,现在不是单亲家庭的学生也常出问题,这不能不令人深入思考。有一个学生,成绩本来不错,在班上前几名,她爹是个“暴发户”,一次喝多了酒,对女儿说:“不用好好学习,爹挣的钱,你两辈子都花不完”。这学生的成绩便一落千丈,无论老师怎样教育都于事无补了。
于老师还教过一个学生,成绩也不错。这学生的母亲浓妆艳抹,穿着时髦,女儿效仿母亲。到了初二,心思不在学习上了,成绩自然不会好了。
于老师说,一个强势的、爱唠叨的母亲背后,一定站着个窝囊的儿子。这话有点意思,不能不令家长深思:如何为人父为人母。于老师很懂“因人施教”。一个学生考了90分,可能要受到批评;另一个考了70分,可能要被表扬。用每天发现一两个孩子身上“闪光点”的办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真是个用心的年轻教师。
开完家长会,快七点半了,天完全黑了下来。我感到有点饿,站在小广场上,见教学楼上,于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家长会,只有儿子班开,是于老师召集的,学校并没有要求。
回家的路上,车上的收音机正播教育部长做客新闻台。教育真是个全社会的话题,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一个人。应该给彭主任、于老师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点个赞:老师们,辛苦了。■毛毛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