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台“稻改”:永不泯灭的历史丰碑
在鱼台县,稻改这两个字意义非凡、蕴涵深厚,她深深铭刻在鱼台干部群众的骨子里,汩汩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党群同心、迎难而上、挑战不可能的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鱼台儿女,不忘初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时至今日,“居弱图强、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稻改精神,愈发熠熠生辉,耀眼夺目。
走过严冬才知道春天的温暖,经历过1964年鱼台“稻改”的人更能品出大米的香甜。鱼台“稻改”是我们不可忘却、不能忘却、也不敢忘却的历史记忆,它记载了勤劳勇敢的鱼台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浴火重生、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见证了鱼台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创造惊世奇迹,把荒湖涝洼变成“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伟大壮举,成为耸立在孝贤故里一座永不泯灭的历史丰碑!
稻改之前:鱼邑水患 历世堪悲
说到鱼台的过去,不能不说到水,水对于鱼台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据《鱼台县志》记载:每遇涝年,洪水汇集,湖水顶托,河水倒漾,致使鱼台遍地汪洋。鱼台有史记载的洪涝灾害有一百余次。鱼台地势低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面低于南四湖水面,承接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17个县区的地上客水,极易造成常年的涝灾,老百姓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更是十年九不收。水患涝灾,使鱼台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放眼村庄,十室九空,饿殍满地,妻离子散,情形惨不忍睹。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鱼台人民采取疏通河道、引水入湖的积极措施,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但特大洪水灾害仍然经常发生,导致庄稼绝产,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全县22万人口中,有7万人常年流落在外逃荒要饭。稻改前,有句顺口溜说出了当年的苦难生涯:春天白茫茫、夏天成汪洋,秋天泪汪汪,冬天去逃荒。这是群众饱受洪涝灾害的一个缩影。那个年代让鱼台人刻骨铭心的就一个字——苦。
稻改惊雷:勠力挑战不可能
为了根治水患,改变鱼台多灾贫困的面貌,1964年11月,新成立的鱼台县委作出了“治水改稻、变害为利”的决策,决定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进行“稻改”。
稻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鱼台的历史上,治水改稻前无古人。从1964年12月开始,要确保1965年3月份育秧、5月份插秧,有效施工时间只有短短150余天!
摆在面前的首先是资金问题。全县要建成100多个排灌站,需要资金2000多万元,但国家只能支援400万元,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办?然后是人员的问题。当时全县22万人,除外出逃荒要饭的7万人,再减去老弱病残,能上阵的不过仅仅8万人!而每人每天只有4大两口粮,劳动强度之大、负荷之重可想而知!
时间紧迫、物资匮乏、资金短缺,还要付出沉重的劳动代价……这在当时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面对如此困境,鱼台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树雄心,立大志,做社会主义新愚公”的治水号召。
“拼吧!县委指到哪里,咱就拼死拼活干到哪里。”县委一声号令,忠诚、勤劳、勇敢、无畏的鱼台人民心中迸发的干劲,像熊熊烈火燃烧起来。
不论稻改多艰险,勠力挑战不可能。数九寒天,8万治水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水利工程第一线,怀揣梦想,昼夜奋战。工地上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红旗招展,号子震天,展现出一幅幅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动人场景。
党群同心,其利断金。为了支援排灌站建设、支持稻改,全县人民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捐款捐物:有的把准备盖新房子的砖瓦石头贡献出来,有的挖出了老房基石,有的捐出了卖鸡蛋的钱,甚至把老一辈结婚时的金戒指都捐了出来!总之,把所有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稻改时期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早起3点半,地头三顿饭,白天拼命干,晚上加班干,关键时候连轴转。凡是经历过稻改的人都记忆犹新。
在寒冬腊月挖万福河时,遇到了流沙,干到下午6点,冬天黑得早,大家都很疲惫了,天上还飘着雪花。但是如果不把流沙一鼓作气清除完,就会影响明天的工程。也就是说还得重新挖龙沟,重新抽干水,更严重的是因为这段工程地势低洼,远处的流沙都会顺着水聚集到这里,拖到明天干,就等于刘欢演唱的一首歌“重头再来”。在这关键的时候,谁也没说累,谁也不想收工,搓搓手,拍拍脸,抖抖精神,自觉自愿地继续拼了命地干。他们顶着月亮和星星,雪水和汗水浸湿了衣服,大家就脱掉棉袄,露着膀子,光着脊梁,喊着号子,一气加班到凌晨3点,直到把流沙全部清理完毕。两个炊事员把馒头和汤水送过来,有的人顾不上吃饭,先把手上磨出的血泡重新包扎一下;有的把唾沫涂在被冰茬划破的血口子上,滋润一下裂开的干皮;有的人手里拿着馒头还没吃上一口,站着就睡着了;有的干脆直接躺在雪地上打起了呼噜。
一天一夜不停的干,他们累啊!
两个伙夫心疼得不知如何是好,既怕他们饿着,又怕叫醒他们。只有在心中默默地说,大家辛苦了,明天好好改善一下伙食。
心持梦想,无关生死;胸怀豪气,义薄云天。稻改不仅是鱼台党员群众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还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唐马公社宋庄村村民唐长文等4人到白山开山打石,四个人拉着地排车,一不小心轧到了碎石块,整个车子一颠,瞬间失去了控制,像脱缰的野马,冲下了山坡,唐长文被重重甩在悬崖边的巨石上,顿时血肉模糊,虽然及时送医院抢救,命是扒回来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罗屯公社孙桥排灌站开机抽水时,由于草袋子堵塞了水泵进水口,22岁的共产党员、民兵连长张玺郎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跳进五米深的机塘,潜入泵口进行清理。人下去很长时间,却没了动静……就在人们焦虑不安地等待中,忽然听见一声巨响,水泵猛地喷出了水——但水是红色的!在翻腾的水流中,人们看到了张玺郎的身体,右肩被水泵叶轮绞烂,一股股鲜血染红了水面。泵口的障碍清除了,张玺郎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此情此景,天空低垂,河水呜咽,杨柳有泪,天地同悲。在场的人无不失声痛哭。就这样,年仅22岁的张玺郎走了,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却留下了无私无畏、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他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平凡之中升华了思想、净化了灵魂、诠释了伟大。他仿佛还在我们中间,清清河水映照着他高大的身影,碧绿的稻田闪烁着他沉甸甸的梦想。
在稻改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唐长文、张玺郎那样的英雄,让我们时刻铭记,飘扬的稻改旗帜,就是他们用热血而染;矗立的稻改丰碑,正是他们用忠骨而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必将在鱼台的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留传千古。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据统计,从1964年冬季到1965年春季,鱼台县组织8万人上阵,各级干部身先士卒,和群众顶风雪、战严寒、住窝棚,同吃同住同劳动,昼夜奋战,仅用短短的5个月,建成了46处初具规模的排灌站。共付出劳动日286万个,开挖长达2753公里的干支斗渠7296条,完成土方工程1500万立方,如果筑成一米高的土坝,可以环绕赤道一周半。
鱼台人民用赤胆忠心书写了“挑战不可能”的旷世奇迹。
稻改史诗:浓墨重彩写传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全县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到1965年6月底,全县顺利完成35.35万亩插秧任务。到秋季,全县水稻获得大丰收,总产达到1.16亿斤。当年施工、当年见效,鱼台县由历史上的老灾区、解放以来一直是吃粮靠统销、花钱靠贷款、看病靠减免的“三靠”县,苦干一年变成了余粮县。外出逃荒的7万人全部吸引回来。
历经苦难的鱼台人民看到纵横交错的17条河流,凝视旱涝保丰的沃土碧野,吃着白花花香喷喷的晶莹大米,做梦都露出甜甜的笑容。那种喜悦和惬意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稻改的成功为鱼台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通过改良品种,提升品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2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2.63亿斤,提供商品粮6320万斤,是山东省人均向国家贡献商品粮最高的县,1973年粮食总产又比1972年增长一成多,向国家贡献商品粮7000多万斤……
逝去的是岁月,耸立的是丰碑。英雄的鱼台人民,通过治水改稻,让曾经涝洼遍地、十年九荒的贫困县,一跃成为全省、全国的先进典型和学习榜样,并一路高歌,不断续写着新的传奇。1965年12月2日,大众日报发表题为《奋起改造自然 涝洼面貌改观,鱼台滨湖涝洼地变稻田》的长篇报道,介绍了鱼台县艰苦创业,一年巨变的成功经验。1968年,鱼台县被评为山东省模范县,成为全省农业学习的典型。1965年至1973年,鱼台县的粮食产量8年增长2.6倍。197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路子对,步子大》的文章,对鱼台的稻改成就进行了重点报道;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根据鱼台稻改的典型经验,拍摄了新闻纪录电影“鱼台涝洼变良田”,在全国公映并引起强烈反响;山东省委发出了 “南学鱼台,北学桓台”的 号召,催人奋进;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反映鱼台稻改精神的电影《锁龙湖》,更是让鱼台走向全国,声誉远扬。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时任农林部长沙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秦和珍、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山东省委副书记白如冰等领导先后来到鱼台视察工作,并对鱼台 “稻改”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稻改精神:历久弥新永流传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纵观鱼台县的稻改,是一部艰苦创业、团结奉献、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史诗,是鱼台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创造的奇迹。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与全县人民一起拼搏实干、改变命运,孕育了可歌可泣的“稻改精神”,谱写了“鱼米之乡”的励志传奇,是鱼台农业发展史的里程碑,更是鱼台的一个“精神符号”。
曾几何时,鱼台在全市观摩中长达十年稳居倒数第一,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这和上世纪60年代相比,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时候,鱼台地势低洼、十年九灾,被“老天爷”边缘化,鱼台人民的生活难以为继;现在我们被边缘化,无尊严可讲,逼得没有颜面。怎样才能凝聚起发展的合力,负重奋起,攻坚克难,打破魔咒,赢得尊严,向当年稻改一样,挑战不可能,打好翻身仗,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有效载体,一个精神支柱。在这种背景下,鱼台县深入挖掘、收集、整理稻改历史,在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以2017年“七一”为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集中发起纪念建党96周年暨“弘扬稻改精神·再造鱼台辉煌”的总动员,鼓起全县人民的精气神,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稻改精神已渗透鱼台人的灵魂和血液。鱼台县委、县政府薪火传承、接续奋斗,大力弘扬和践行稻改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成立了稻改精神宣讲团,在全县巡回宣讲,让稻改精神深入人心,浸润心灵;连续两年组织“机关干部弘扬稻改精神插秧稻改比赛”,用心体会稻改、铭记稻改;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管理、统一订单收购和品牌销售的 “五统一”生产模式,带动全县稻米产业提档升级,擦亮“鱼台大米”品牌;大力推广“稻虾共作”“藕虾套养”模式,成功举办三届龙虾节,将鱼台龙虾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培育成了20亿级的特色主导产业,鱼台被授予“中国生态龙虾之乡”“中国生态食材之乡”等荣誉称号。
美丽鱼台,长路如虹;“稻改”精神,永放光芒。站在新的起点,我们重温“稻改”,将新时代的“稻改”精神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激励和鼓舞50万鱼台人民,在省委、市委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新实干,勇于担当,全力以赴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新鱼台,创造鱼米之乡的新辉煌!
■宣讲人:郁文 本文编辑:赵厚峰 徐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