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王杰生前所在连时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截止目前,习总书记对“王杰精神”的评价与论述,前后多达19次。
王杰1942年10月出生于金乡县城北华堌村(1968年改名为王杰村),1961年8月入伍,曾任原济南军区坦克二师工兵营一连五班班长。1965年7月14日,王杰奉命在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帮助民兵进行地雷实爆训练时,拉火装置突发意外,为救护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奋不顾身扑向炸点,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7月14日这天,王杰给民兵上课的内容是“绊发式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这种地雷不加导火索,要求瞬间爆炸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王杰对训练要求非常高,他说,“训练场就是战场”。如何跪着、卧着挖雷坑,以及挖雷坑时必须保持静默、注意观察敌情等,完全按照实战要求进行。王杰当天选择的教学地点,就是实战时需要埋地雷的十字路口。王杰先讲解了实爆要领,下达完训练科目后,开始做实爆示范。他捆好炸药包,将雷管、拉火管连在一起,一切都非常顺利。
就在王杰进行讲解时,意外突然发生了:埋炸药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火星四溅。就在大家惊恐万分的时候,王杰已经扑了上去……原地雷班班长李彦清回忆说,他只是下意识地用双手蒙脸,然后就被震晕过去了。当年18岁的吴步良蹲在王杰左后方,距离炸点更近,他右半身的皮肤因爆炸全给扯伤,同样被炸晕了……
当他们醒过来时,看到民兵罗汉瑞抱着自己的右腿哭喊:“我的腿没了,王教员没了……”王杰被炸得粉身碎骨。
其实,在即将爆炸的瞬间,只要王杰往后迅猛一仰,避开爆炸时的45度最大杀伤角,完全可以保全自己。但他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盖住炸点,在他周围的12位民兵,全部存活下来。
王杰牺牲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董必武、陆定一亲笔为王杰题词。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周恩来总理亲笔手书了王杰在沂蒙山施工时写下的日记:“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施工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王杰牺牲时遗留的血衣和钢笔残片前驻足, 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王杰,经受着时代大环境的熏陶和家庭传统教育的潜移默化,从小就是个大公无私、助人为乐、果断勇敢的孩子。初来连队,穿上军装,戴上军帽,王杰别提多高兴了,他问指导员:我现在像个革命战士了吧?指导员告诉他: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必须好好进行思想改造,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习毛主席著作。听了这番话,王杰写下了“大学毛著”四个血红的大字,以示自己的决心。他利用一切能用的时间学,到了晚上军营熄灯了,他就打开自制的灯具学。他不仅自己学,还托人一次购买20本毛著送给战友,带动大家一起学。学习时,王杰不仅立足学习原文,更注重内化领会,用于实践:他学毛著的一大特点就是写心得。一次施工时,王杰右手被沥青烫伤了,但他仍然坚持学毛著、写笔记。右手不能写字,就用左手写学习笔记。他那十万多字的日记,就是这样在紧张的部队生活当中,一点一滴挤时间写出来的。他说,“人休息了,思想可不能休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不行则为空言”。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当然理论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要大家运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王杰作为工兵专业的教练员,他为了上好每一堂课,经常半夜三更打着手电在训练场实地操作,反复修改教案,直到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他从军两年,就考取了工兵专业五大技术“满堂红”,第三年被原济南军区表彰为郭兴福式“四会”教练员,并升为班长。在部队四年,他曾两次荣立“三等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部队这个大熔炉,已经把王杰锻造成了一块好钢!
王杰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一个革命者,我要做一个革命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到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撒在沙漠上,我就要长成绿色的长城;撒在荒山里,我就要使荒山变成花果山;撒在田里,我就要长成丰产的庄稼。这是我们革命者的本色,如果挑这捡那,这山望着那山高,那不过是一颗发了霉的种子,放在最好的地方仍不免要烂掉的。”在这篇日记中,我们看到了王杰对部队、对国家的无限深情。
另一篇日记中,他还写到:“入党这是我的要求,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别人能入党这说明别人条件已经具备,……自己没入党,不埋怨别人,不埋怨组织,是我做得不够,今后加强学习,争取做个党员。”像王杰这样优秀的战士,为什么没入党呢?在60年代,因为王杰的家庭成分是中农,想入党要经受比常人更多考验和困难。在部队期间他曾14次向组织递交申请书,都没得到批准。与他一同参军、表现相当的战友却都有了进步。在这种情况下,王杰屡屡受挫,却愈挫愈勇,他说:“我相信,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工作干好,够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党的大门是敞开着的!”从这篇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始终没有动摇过一心为革命、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在另一篇日记中,王杰写到:“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国而来的,不管任何工作,党指向哪里就冲向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怨言。”在赴天津静海抗洪时,王杰的决心是:“在战斗中我一定拼命干,坚决不让洪水再侵害人民一寸土地。”在支援越南的动员大会时,他血书请战,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激情更是跃然纸上。这一篇篇日记,都是王杰的心声,展现了一位革命战士对党和祖国的绝对忠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王杰始终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做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年的军旅生涯,王杰书写了10万多字的日记,通过对这些日记的分析和整理,我们总结凝练出了王杰精神的核心, 可以“一二 三 四”概括总结:一就是一心为革命; 二是两不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三是三不伸手,指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四就是人生四问,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是最大的痛苦。
王杰精神的“一心为革命”,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革命工作,王杰在部队四年,曾三次推迟婚期、四次让出探亲假,直到他的母亲心脏病复发,连长得知后偷偷为他订好火车票,准备了粮票和通行证,王杰才踏上了回家探亲的路。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与亲人见的最后一面。王杰在日记中曾说:“今后不论什么工作,我一定要做到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十万多字的日记里,处处洋溢着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正是怀着这样坚定的革命信念,王杰毅然决然地在危急关头牺牲自我、成全大我。
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无论什么时代,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在政治上讲忠诚,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王杰同志不忘誓言、坚守信仰,是新时代我们践行“一心为革命”的典范!
王杰精神的“两不怕”,就是血性的使命担当。王杰始终秉持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总是吃苦在前、奉献在前。隆冬时节,王杰与战友一起开山劈石,从不叫苦;寒夜架桥,他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打桩;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爆破…… 王杰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担当精神,始终为金乡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金乡县广大党员干部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合力攻坚,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时至今日,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无论哪个行业哪个岗位,依然都能从“两不怕”中汲取无穷的力量!
王杰精神的“三不伸手”指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就是自律的高尚情操。通过解读王杰的故事,可以看到:他也有过嫌弃工兵、想开坦克的攀比念头,也有过为争第一名而提前打背包的不实做法,但他却用即知即改保持本色的实际行动,彰显出一位共产主义战士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精神风貌。 新时代下,这“三不伸手”如同一面镜子,能帮我们审视自己在荣誉、待遇、物质面前的思想和行为,在知行上更加自律,长葆本色,永不懈怠!
王杰精神的“人生四问”更是自省的崇高境界。王杰是一个纯粹的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写到:“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 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什么是痛苦?人最痛苦的是失去人民的信任和为人民工作的机会。”王杰同志不断扪心自问,时时拂去心灵的灰尘,精神养成在平时,关键时刻冲上去,展示出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
王杰,曾与雷锋齐名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
星移物换、时代变迁,王杰精神经受了岁月的洗礼却从未褪色。一代又一代金乡儿女们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早已将王杰精神融入血液、化做基因!50多年来,王杰精神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引领和激励着我们坚守信仰、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断续写英雄城市的光荣与辉煌。50年斗转星移,半世纪风雨沧桑。王杰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纪念王杰同志从中发掘时代价值,汲取精神滋养,更加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弘扬“两不怕”和“三不伸手”精神,汇聚起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正能量。在王杰精神的指引下,在家乡发展建设中,王杰后人们铆足一股劲儿,拧成一股绳儿,埋头苦干合力攻坚,创造了金乡速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这种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追求发展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靠的是一种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坚定信念,靠的是科学发展、后发快进的执着追求。这充分说明了王杰精神的价值所在:以“两不怕”为指引、“三不伸手”为镜子,用于今日的部队建设可以强军兴军、一往无前;用于今日的地方建设同样可以迎难而上、赶超发展!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让我们继续以英雄为标杆,改造思想;以英雄为启迪,争做先锋;以英雄为榜样,永远践行,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宣讲人:徐倩 本文编辑:徐斐 赵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