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琨
本报通讯员 邵方乐 摄影报道
在位于金乡县开元大道附近的金乡聚龙商贸公司基地内,工人们忙碌不停,一辆辆快递物流货车来回穿梭,独具金乡特色的各类电商产品黑蒜、大蒜、五谷杂粮将被装车运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市邮政管理局秉承“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大力实施“快递下乡”工程,积极推进快递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快递物流+电商平台+特色产业”新模式,使快递业成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为乡村的“好物”插上翅膀,为电商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型“助推器”。
泗水:延伸链条 助脱贫致富
地处我市东部山区的泗水县,盛产优质地瓜、花生、核桃等特色农副产品。但山里的这些好物,却运不出、卖不了。
“痛点”恰是“发力点”。泗水县中通物流公司积极响应市邮政管理局提出的“邮政快递+现代农业”创建工程,以“快递物流+电商平台”为切入口,通过“一品客优先”“芒果悦团购”为线上平台,建立遍布县城、乡镇和村庄的52个物流服务网点为线下渠道,打通了当地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通道,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配送全链条服务,深耕农村快递市场,助农增收致富。
“9至11月地瓜订单量突破100万单,销量达600万斤。”在泗水中通快递公司分拣中心,公司总经理乔志强看着刚从田地里收来的地瓜向记者介绍,他们与当地百姓签合同流转了500多亩地,让老百姓自己种,然后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通过线上平台和快递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乘着快递与电商的东风,泗水县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飞”出大山,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通过进行标准化种植,严把产品质量,提高亩均产量,统一打造品牌,使百姓的亩均收入由原来的五六百元增加到四五千元。”乔志强说,今年流转的土地覆盖蒲山村、黑泥村等8个村庄100多户村民,不仅让百姓收入提高,还带动了100多名人员就业,普通员工收入平均在四五千元,承包区经理在1.2万元左右。
金乡:产业融合 促农民增收
在“中国大蒜之乡”的金乡县,“快递+电商”的新模式发展得同样如火如荼。记者跟随市邮政管理局工作人员来到该县卜集镇的一家大蒜电商企业,看到仓库里热火朝天,一边有近百名的工人熟练地将收来的大蒜加工处理、装箱、贴电子面单,另一边工人在不停地往物流车辆上装箱。
返乡创业刚刚一年的李维森,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电商工作,他说“电商”是今后的发展大趋势。“现在一天能出货30吨,最多一天用工达1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在异地他乡奔波,还能照顾家庭,这已经是眼下不少人的首选。李维森说:“他们收完大蒜再来我这打工,比外出打工划算,一个月大概能挣四五千块钱呢。”
“‘快递+电商’不仅为家乡的农产品增添了新的销路,为街坊邻居带来更高的收益,又能拉动了家乡经济发展,一举多得。‘快递+电商’这条路,错不了!”李维森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这个地方每天有1万多单大蒜发出,约占全县的1/3份额。全县电商的销量约占金乡大蒜全部销量的10%左右。”金乡中通快递经理李金岭告诉记者。目前,我市通过电商销售的地瓜、大蒜、生姜、冬枣等农产品都在逐年大幅攀升,销量十分可观。市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员告诉记者,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出台的政策,鼓励快递配送地方农产品,通过打通物流上下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有效帮助部分农民解决了“卖难”、“买难”、信息不畅等问题。
曲阜:快递赋能 扬传统文化
“快递+电商”这种新模式,不仅能让特色农产品飞入城市家庭,同样也可实现文化产品的深层次输出。
在曲阜市鲁城街道林前社区的孔府印阁厂区,公司网店负责人孔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每天通过网店销售的印章在1.3万单到1.5万单左右,印章制作量在3万枚左右,使传承多年的印章文化有了更广阔的销售空间。
“多年前我们与孔府印阁合作时,他们一天最多也就十几单。去年开始,订单开始增量。今年9月开学高峰季,印章销量一天高达2.6万多单。”曲阜申通业务经理葛燕说,随着发件量的增加,公司专门设立快递揽收网点,增派快递人员,增加收寄频次,专人专车负责揽收。“揽收工作,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左右。这样江浙沪皖的订单基本上第二天就能送到客户手里。”葛燕说,保障发件时效,对电商订单量的增加和客户体验都有所帮助。
“网店开设初期,只能到县城去寄快递,从库房到县城的快递网点有20多公里,每天要多花费好几个小时。”公司网店负责人刘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快递进企设点、上门取件,还在厂区设置了快递理货区,分拣、运输、派送也都有专人负责,对中国印章文化走向国际化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印章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体现,是传承手工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举措。曲阜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整合快递企业资源,推动仓储、运输等快递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设点布网,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乡村快递网点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