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首页
第01版:

万里援疆情谊深

■本报记者 唐修岳

本报通讯员 刘凤来

从孔孟之乡济宁市到西北边陲英吉沙县,横跨中国版图三大阶梯,相距近万里。纵然天各一方,也无法切断同为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手足情。2010年初,中央新一轮援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我市先后派出3批援疆干部人才奔赴英吉沙县开展对口援疆工作。

舍家报国,倾情援疆。一批批怀着豪情壮志的济宁援疆干部人才,扎根南疆、不折不扣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治疆方略,坚持打基础、谋长远、促发展、惠民生,围绕就业、教育、扶贫等重点,紧贴当地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创新奉献,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谱写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边塞新曲”,收获了维吾尔族兄弟姐妹一句句饱含真情的“雅克西”“热合买提”。

自2010年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共投入援疆资金22.75亿元,实施援疆项目179个。行走在今日的英吉沙县,你会看到一栋栋崭新的建筑矗立在西北大地上,诊疗服务先进的医院、教学设施完备的校舍、发展红火的产业集群,犹如一朵朵饱含生机的花朵绽放在戈壁绿洲上,深切改变着当地各族群众的生活与向往……

“第九批援疆工作开展以来,共实施援疆项目80个,投入援疆资金10.55亿元,各项工作均实现了较大的飞跃。其中产业援疆实现了新突破,总部加卫星工厂的就业模式在南疆得到了推广,民生援疆实现了新发展,交流、交往、交融实现了新气象。”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指挥、英吉沙县委副书记崔加清如是说。

如若追问为什么援疆,每一个援疆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无论怎样的回答都有着一样的初心。多年来,一批批济宁援疆人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与当地群众同甘苦、共忧乐、共奋进,为加快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力量。

他们以“百炼成钢”的傲人气魄,按照内练真功、外树形象的要求,坚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责任过硬、业绩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援疆干部人才队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治疆方略和省援疆政策,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和省有关产业、惠民等援疆政策。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认真贯彻《援疆干部人才行为规范“十严禁”》《 山东省援疆干部人才请销假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济宁市援疆工作指挥部管理制度》《济宁市援疆工作指挥部各组工作职责》《济宁市援疆人才管理规定(试行)》《关于加强援疆干部人才管理重要通知》等文件,确保每一名援疆干部人才在政治上、经济上、作风上、人身上不出任何问题。在此基础上,济宁市援疆指挥部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态度,深入展开学习教育。坚持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制度,在全体援疆干部人才中认真开展了“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活动,“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等系列学习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学习提升了干部人才素质。

值得庆贺的是,2019年9月,济宁市援疆指挥部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这一荣誉的取得,得益于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后方人民的大爱无私,得益于援疆人的辛勤付出,得益于英吉沙人民的深情厚意。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一荣誉,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扎实的作风投入到工作中去,各项工作勇当排头兵,开创援疆工作新局面。”采访时,崔加清欣喜地说。

图为英吉沙如意科技纺织产业园现代化生产车间。■记者 陈硕 摄

编者按:国家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治疆方略,坚持打基础、谋长远、促发展、惠民生,紧贴当地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团结协作,创新奉献,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明显。即日起,本报推出“援疆巡礼”专栏,全面报道我市在经济、干部、人才、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对口援疆的成效、经验、举措,挖掘援疆典型,体会民生改善,感受社会变化。

2019-12-1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4113.html 1 万里援疆情谊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