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7日
首页
第01版:

打造垃圾分类的“邹城样板”

智慧监管云平台为生活垃圾分类助力。■记者 陈硕 摄

◆2019年1月,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

◆13个镇规划建设了30座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站,实现了镇域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

◆30座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上共安装有60个摄像头、30台智能电子秤、30只智能远程监控电表,300辆垃圾分类运输车都安装了GPS定位装置

■本报记者 鲍童

“这个蓝色的垃圾桶里是放厨余垃圾的,其他的就丢到这个灰色的垃圾桶里。”在邹城市唐村镇西田村,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每家每户都养成的习惯。在这里,每家门前摆放着一蓝一灰两个垃圾桶,桶身上分别印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字样。通过源头分类,科学投放,邹城市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进程中,为乡村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持续治理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邹城市于2016年9月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建设工作,初步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的垃圾处理系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7年6月,邹城市被住建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同年11月,该项工作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争优创新系列表彰”活动中荣获银奖。2018年11月,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主办的“2018年度公厕和垃圾分类示范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案例。2019年1月,该市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县。

统一配备的清洁车,车上摆放着两个大垃圾桶。每天,西田村的垃圾分拣员潘贞茹都会将各家门口垃圾桶里的垃圾进行统一回收。她告诉记者,现如今村民们垃圾分类的意识明显提高了,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偶尔会有分错的村民,经过耐心提醒也能够立马改正。

“我们推行的是‘两次四分’的分类模式,即村民将生活垃圾分为‘可腐烂’‘不可腐烂’两类。村保洁员对‘不可腐烂’垃圾再进行二次分拣,再按照‘好卖’‘不好卖’和‘有毒有害’的标准分类处置,对‘不好卖’的垃圾纳入‘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统一运送至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的垃圾按相关规定统一收运暂存做特殊处理。”唐村镇村镇办副主任韩开拓介绍说。

农户分类出的“可腐烂”垃圾则被运送至就近的资源化利用站,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这台机器每次可以处理500公斤的厨余垃圾,产出100公斤左右的有机肥料,每天可以处理2到3次。原来的生活垃圾就变成了有机肥,可用于养花养草、种植果树等。”在唐村镇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站长牛俊岭向记者介绍眼前这台微生物发酵处理设备。“这样就能把村民的生活垃圾进行彻底分类,有用的垃圾实现收益,没有用的垃圾无公害处理,让垃圾回到自己的‘家’。” 牛俊岭说。

“目前,邹城已在13个镇规划建设了30座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站,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约15吨,年均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5000吨,转化成有机肥约1000吨。垃圾分类设施实现了镇域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0%。”邹城市市容环境维护中心副主任牛贵娇介绍说。

垃圾从出门到最终处理全程不落地,减少了蚊蝇滋生、臭味散发的可能性,也有效净化了村庄环境。而对整个垃圾处理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则是一套生活垃圾分类智慧监管云平台。在邹城市市容环境维护中心记者看到,一辆辆垃圾分类运输车的运动轨迹正显示在监管云平台的大屏幕上。同时,对每个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的实时监控,也都可以随时看到。

记者了解到,在全市13个镇的30座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站上共安装有60个摄像头、30台智能电子秤、30只智能远程监控电表,300辆垃圾分类运输车都安装了GPS定位装置,对资源化利用站运行情况、资源化利用设备运行情况、收集的垃圾数量、有机肥产生量及分拣员的日常工作轨迹进行实时监控,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智能化、规范化、实时化、高效化,确保出现的问题能及早发现、及时解决。云平台产生的数据,已成为邹城考核各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

2019-12-0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3820.html 1 打造垃圾分类的“邹城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