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清哪一天起,我爱上码字的。断断续续写了两千多篇文章,已被报刊用了千余篇,一百多万字。我给这文章分下类,有文化随笔,有情感散文,也有美食小品等等。
一开始我跟其他码字者一样,爱把刊登我文章的报刊收藏起来,没有别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个纪念。后来编辑,尤其是有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开始不给作者邮寄样报了,我就把那些文章的电子报,链接或者截屏到博客上,目的还是做个纪念。俗语有媳妇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关于收藏样报,我曾颇有一番感慨,写了篇《样报越看越喜欢》发表在报纸上,说明样报犹如自个养的孩子,越看越心疼,越看越喜欢。要是出版自个的书呢?
有一次我正在码字,一个同事悄悄来到我面前,双手捧着一本书,对我说:“陆老师,我送你一本书。”这本书是他自己写的,这同事跟我一样,工作之余有码字的爱好。他把近几年写的东西整理一下,就出了一本书,这已是出的第三本了。
我祝贺之余,同事就说:“我出的书,跟你发表的文章一样,也都是为了纪念。”不知他看自己的书,是不是也越看越喜欢。我点点头,同事就说:“你怎么不出书?”我写的文章比这个同事多,质量可能也不错,同事为我迟迟没出书深表遗憾不解,就说我,哪怕出一本薄薄的书也行。
印象中,只有一些了不起的人才会出书,比如作家和给我们辅导功课的教授。记得以前在原单位时,到市里参加进修。一下课,辅导我们功课的老师或者教授,都会给我们推销一些书,而这些书都是他本人撰写的。当然了,也是自费出版的书。
自费出的书,很难上新华书店的书架,出版社把书出出来,往往朝作者面前一推就完事了。老师或者教授,只好自个想法。在别人那儿卖不出去,只好卖给我们这些来进修的学员。两年进修,老师或教授卖给我的有十来本。就是这样,老师和教授剩下的书还是很多。
有一次,我到某个辅导老师家玩。他书房的一角,没有卖掉的书还有一大堆,说几千本一点儿不夸张。写文章不容易,出书更不容易。从那时我就想,我只写文章,不去出书。不然,瞧着一大堆卖不出去的书,心里添堵啊。可是身边出书的人越来越多了,从来没写过文章的人也开始出了。工作小结达到一定量了,出书;学习心得达到一定量了,出书;会议发言达到一定量了,出书;连听课记录,跟学生的谈话记录,也出书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书,没有你出不来的书。
有一年,我有近百篇散文或随笔,在地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者获奖,当地政府给我近七千元现金奖励。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况这些钱是意外收入呢?有同事劝我,自个再添点,用这笔钱出书。开始我无所谓,这同事就说:“报不如刊,刊不如书。”我动心了,可是很快这个念头昙花一现的没了。书出来了,没有销路,咋办?我想:那些靠自费出版,却没有什么价值的书,是不是类似垃圾邮件或者垃圾短信呢?
唉,我很小家子气,出手不阔绰,洒脱不起来。再说了,把已经发表的文章链接到博客上,或者空间里,或者微信平台上,不就是很好的纪念与出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