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4日清晨,解放军战士王杰正带领邳县张楼乡的12名民兵,进行一项最复杂的“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训练。
这种实爆,王杰非常熟练,但是为了安全,他让民兵们在训练场等着,独自来到几十米外的河边进行试验,接连两次的实爆都成功了。民兵们很兴奋,王杰长吁了一口气,让大家围成一圈,认真讲解,仔细做着示范动作。实爆训练用炸药包代替地雷,人们为了看清楚,纷纷围拢过来。突然,拉火装置出现意外,炸药即将瞬间爆炸。在这生死关头,王杰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得救了,那一瞬间,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完全可以选择后仰,脱离生命危险,然而,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扑上去。
王杰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3岁。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来徐州视察,看望了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队官兵,参观了写满光荣、写满奉献的荣誉室。习近平主席详细了解了王杰的事迹,动情地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并特别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前不久,我来到了邳州市委党校王杰干部学院,拜访了邳州市王杰精神研究会会长汪春恩,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一位执着传承王杰精神的乡村木匠,听他讲述自己始终不渝、平凡而又坎坷的“王杰情怀”。
汪春恩出生于江苏邳县滩上乡的一个农家。1961年,11岁的汪春恩读小学六年级。那年夏天,大运河洪水肆虐,冲塌了运河上的一座石桥,阻断了他回家的路。少年汪春恩望着汹涌的河水发愁,他见许多大人试探着涉水过河,河水只有齐腰深,他也学着大人慢悠悠地蹚水,走至河心,一个趔趄就被洪水卷走了。汪春恩挣扎着呼叫,一个浪头打来沉入水底。醒来时,他躺在河岸上,一个穿军装的人守在身边。那位军人问:“孩子,你能回家吗?”汪春恩含泪回答:“能!”那位军人交代他几句,就急匆匆离去。小小的汪春恩永远记住了:“是解放军救了我的命”。
从此,他萌发了“我也要当解放军”的梦想,但梦想很快就被现实击碎。汪春恩读到初中一年级被迫退学了,家中兄妹6人,他排行老大,就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家庭重担。他15岁拜师学“水木匠”,跟着师傅学造船,拉大锯三年,18岁领工造船头。26岁学会了“细木匠”,远走河南、山西等地给人做家具;30岁远行东北大庆搞建筑,做“空中木匠”。1986年,为了儿子上学,汪春恩从偏僻的乡村,背着一把锯和一只斧头,来到邳县城区,在路边一片垃圾堆旁,搭建了一个临时小棚,做了木工作坊。
只身来到县城,举目无亲,两眼漆黑,白天人前低头做事,晚上委屈心酸流泪。渐渐地,有人找汪春恩干活了。他的价钱很便宜,遇到军属、烈属找他做活,分文不取,他牢记着是解放军救了他的命。他凭手艺挣钱,养家,拥军。
1991年,汪春恩的大儿子应征入伍,在送新兵时,遇见一个慈祥的中年妈妈来给新兵挂花。当别人介绍“这就把是全国拥军模范庄印芳妈妈”时,他的内心潮水般涌动了:“我今生不能当兵了,我要拥军!”从此,这个乡村木匠走上了拥军这条光荣之路。
汪春恩跟随庄妈妈拥军,足迹走遍全国各地。在英雄王杰牺牲40周年之际,他思忖着:王杰是我们身边的英雄,邳州人们耳熟能详,虽说商品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但社会需要英雄,创业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一个成立“王杰精神研究会”的想法,在艰辛的奔波成了现实。
汪春恩数次奔走于王杰故乡山东金乡、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和邳州大小单位之间。2006年清明前夕,王杰精神研究会成立了。王杰地雷班首任班长、1973年为掩护民兵双目失明的李彦清担任会长,汪春恩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这是汪春恩一年行程3000余公里,仅电话费就花去了2000余元的结果。
汪春恩这个一条路走到底的硬汉子,拿惯了斧头的粗糙的手,是拿不动笔的,何况操作电脑。但他从不认输,先后三次报名参加电脑培训,其间因为木匠活计多或家务干扰,被迫三次中断。他不耻下问,请教孩子和熟人,问的次数多了,人家就不耐烦,他只有硬“憋”。几年的辛苦是不寻常,每天连续七八个小时守在电脑跟前,这个乡村木匠学会了操作电脑。连续13年,《王杰精神研究会会刊》出版了13期,他主编的《王杰精神代代传》一书也如期出版。他的颈椎却出了大问题,在上海的医院做了手术,高明的医生给他的脖子里楔进去8根钢钉。
人类通过反观自身,看到了不足,这种认知让人类沮丧而又不安,因此,英雄的创造就成为必然。英雄具有完美的道德和无穷的力量,弥补了人类的缺憾,也成为判断人类行为的价值标准,并引领着人类不断前行。英雄情怀中,寄托了人类超越自身的美好期望。
汪春恩用一个乡下木匠的执着,悟透了王杰精神的实质内涵。13年来,他奔走在部队、机关、学校,作报告50余场,场场爆满。他讲得生动,听者动情,有人低低啜泣,继而嚎啕大哭。他的报告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王杰生前所做的一件件小事,却足以打动人心;他眼中的王杰,是接地气的、丰满的、有血有肉的王杰。
岁月无痕,丰碑永存。半个世纪以来,王杰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始终散发着夺目的光辉,激励着千百万共产党人。王杰精神集中体现了党为人民的幸福彻底奉献的崇高追求,回答了党员干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追随”王杰13年,从事拥军优属工作30年,汪春恩获得了“江苏好人”“中国公益慈善形象大使”“中国公益杰出人物”等等荣誉。汪春恩对这些看得很淡,他说:“我今年虚岁70岁了,一天三顿饭有保障,晚上有地方睡觉,我还需要什么呢!我做的事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用,这就足够了;你们理解不理解我不管,我问心无愧!”
这么多年,汪春恩没有利用“王杰”为家人办过一件事,自费花销约100万元,他认为值得。“我想做的,我做成了!”一次家庭聚会,他想讲讲自己弘扬王杰精神的酸甜苦辣,希望家人理解一些。孩子们低头吃饭,没一个搭理他。老伴说:“你能让全家吃顿安心饭吗?”有一次,一个亲戚问:“这些年,你究竟图什么?”汪春恩动怒地反问道:“难道做每件事都必须有所图吗?告诉你,我心安理得!”
王杰的“发现者”崔毅将军,一直关注着汪春恩。一次来邳,他握着汪春恩的手说:“你做了我想做而没有做下去的事。我已经90岁了,花销不大,你有困难跟我说。”汪春恩感激地说:“谢谢首长,没有困难。”
英雄王杰的妹妹王爱军,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们家人觉得哥哥王杰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就是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个军人应该做的。英雄王杰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始终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汪会长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王杰精神的研究宣传工作,他做了一件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好事!”
这位可爱的老人,这个傻或愚不可及的乡村木匠,他一直做卓许多聪明人不屑做,或不肯做的“傻”事,把众多“傻”事焊接起来,就托起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汪春恩宣传王杰英雄事迹,弘扬王杰精神,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努力,这本身就是走进崇高,拥有崇高。
①2003年12月9日,在人武部欢送邳州籍新兵
②2006年清明节,在王杰牺牲炸点讲述王杰故事
③④2009年9月27日,慰问驻徐州部队官兵,同日在邳州张楼村看望孤儿
⑤2015年1月10日,汪春恩在邳州武警中队授课
⑥2015年3月16日,看望王杰班战士
⑦为中小学生签名赠送《王杰精神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