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袁克文 赵欣
今年,兖州区58名机关党员干部响应市委和区委号召,带着组织的重托,满怀信心地任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启驻村帮扶的生动实践。第一书记们把为民服务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成果,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改善村庄基础设施、综合环境,提升生活生产水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第一书记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把支部建在堤上
党员身份亮明在一线
花海彩田项目作为兖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动作,在新兖镇牛楼社区党委的带领下,近万亩堤坝和河滩地,不到半年时间变成了远近皆知的乡村旅游胜地。“80后”的第一书记王安到村后,将村内的年轻党员、团员、大学生村官组织起来,在景区河堤上建立“花海彩田”流动支部,设立第一书记工作室,以“爱在花海”服务项目为依托,线上线下发力宣传景区动态,为游人提供贴心志愿服务,在景区一线彰显党员青年的担当与活力。
“支部建在堤上”正是兖州区广大下派干部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工作主线的一个缩影。兖州区委组织部坚持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牵动,在第一书记中持续深化“三服务两提升”活动,梳理出110条服务清单,帮助新选派第一书记对驻村工作“干什么、怎么干”建立感性认识,并指导派驻村开展“党建规范月”,帮助第一书记通过具体工作熟悉党务知识。在第一书记的努力和带领下,各派驻村广大党员踊跃“亮身份、当先锋、树形象”,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共同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不断增强。
发展产业项目
助力群众增收财富
秋收过后,小孟镇第一书记村的村民在田间地头里挥动铁锹,开沟、翻垦、整地、播种,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这是小孟镇工作队提前谋划,引进的“订单农业”项目——越冬菠菜种植。为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工作队多方考察秋冬季蔬菜种植项目,组织有意向的第一书记村村干部,外出学习种植技术,详细了解种植收益。同时,积极对接菠菜加工厂家,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渠道,消除了群众顾虑,参与产业发展热情高涨,最终促成6个第一书记村共计签订380亩出口菠菜种植订单,冬闲田摇身一变成为了“增收地”。
农村要发展,产业支撑是关键。第一书记在摸透村情实际、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多方考察论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立足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引进、培育一批符合村情实际、群众容易接受、收益快的产业项目。大安镇工作队对接省果树研究所,规划建设占地100余亩的大安镇梨树种植示范基地项目,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村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驻新驿镇孙村第一书记,多次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特色种养殖产业项目,在村“两委”的协助下,经过深入论证,流转土地60余亩,发展优质金银花种植项目,促进了农业项目建设与种植结构调整的互促发展,同时可带动周边群众增加务工4000余人次,增加村民劳务收入20万元。
办实事办好事
点点滴滴暖人心
“只有面对面交流,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高腾是兖州区兴隆文化园服务中心驻漕河镇张庄村第一书记,这是他第二次担任第一书记,相较于两年前,多了一份坦然和自信。“第一书记必须以入户走访、民意收集为抓手,以化解问题为导向,快速解决村民诉求,提高帮扶实效,才能收获群众的认可。”到任伊始,他把改善村庄面貌作为服务村民的破题之举,积极对接各方面资源,动员爱心企业家为村捐赠价值10余万元的太阳能路灯30盏,并带领党员义务出工共同安装调试,爱心路灯照亮了村庄夜晚,更温暖了群众的心。
兖州区组织各级下派干部通过入户交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整理民意诉求940余条,围绕走访发现的新问题进一步理清思路,将村民诉求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突破点。区行政审批局派驻新驿镇徐村第一书记,驻村后把提升群众饮水质量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积极申报争取项目,投资2万元建成饮用水净水站并已投入使用,146户村民足不出村、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直饮水。区卫健局驻马楼村第一书记针对村内妇女进城查体不便的情况,发挥派出部门医疗资源优势,协调专项健康查体车到村进行免费“两癌”筛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受到群众连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