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修岳 文/本报记者 陈硕 摄
本报通讯员 刘凤来 郭刚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深情嘱托,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遵循。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济宁援疆干部人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深扎根昆仑北麓英吉沙县,本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志向与情怀,用心援疆、真情援疆、精准援疆,与各族群众手牵手、心连心,谱写出动人的民族团结新篇章。
万里援疆路,浓浓民族情。漫步在新时代下的英吉沙县,你会听见工业厂房里机器轰鸣,你会看到修葺一新的民房里百姓和乐而居,你会发现校园里孩子们书声琅琅……产业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民族交融,援疆工作虽然千头万绪,来自济宁的援疆干部人才们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奋勇拼搏、全情投入,持续为英吉沙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持续“加码”,让援疆工作真正做到了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
据统计,2017年承担援疆项目24个、投入资金3.2亿元,2018年承担援疆项目33个、投入资金3.5亿元,2019年承担援疆项目23个、安排援疆资金3.7亿元,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为英吉沙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各项工作得到了受援地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2019年,济宁援疆指挥部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受到国务院表彰。
下一步,济宁援疆指挥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和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援疆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2345”工作部署,聚焦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两大任务”,抓好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国学书院建设、结核病防治中心建设“三大重点”,打造产业援疆、民生援疆、市场援疆、人才援疆“四大品牌”,加快推动济宁援疆工作再上新台阶。
援疆干部到村民家中调研土陶产业
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生活
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艺术教室
建设国学书院 传播儒家文化
“青蓝工程”提升当地教师教学水平
对口援建的现代化学校——鲁英中学
城镇卫生院实现与大型医院远程会诊
传帮带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于细节处体现民生温情 太阳能庭院灯照亮每村每户
贫困户住上了安居富民房
如意科技纺织产业园——大项目助力英吉沙产业腾飞
产业援疆让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
生产车间成为“大学堂”,年轻工人一起学技术学知识共成长
卫星工厂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