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文化铸魂助推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通讯员 张学堂 周中祥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只要拥有信念,就会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就可能创造“水滴石穿”的奇迹。这一点,在济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疃里镇有着很好的体现。在疃里镇,有一处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石渠,该石渠是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引水灌溉问题,镇村干部和群众在没有任何机械辅助的情况下,依靠勤劳双手搬石垒砌而成的水利设施,石渠作为当地人曾经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激励新时代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不惧艰险、勇毅前行。 为焕发乡村文化振兴新气象。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每个服务区规划建设了一处文化广场,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2019年以来已组织举办惠民文化演出40余场。突出“孝诚爱仁”主要内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爱心志愿者发展到5600余人,爱心团队56个,开展志愿活动200余次,帮扶困难群众6000余人。深入挖掘乡村蕴含的历史资源和红色基因,建好用好乡村精神家园。 实施铸魂强农工程,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宣传普及,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新闻宣传引导。积极开展宣讲活动,采用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讲、文艺演出等形式组织开展了“中国梦新时代”百姓宣讲活动,以及以“我们的中国梦”“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组织大型活动。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做好社科理论普及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征订权威理论通俗读物在乡村普及。加强社科普及教育力度,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基层道德讲堂等各类阵地,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学者作辅导报告。积极开发中小学乡土特色校本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智慧与活力,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还积极开展形势政策宣讲,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组织由部门专家、理论宣传工作人员和基层群众组成宣讲队伍,采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等形式开展宣讲,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