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7日
首页
第06版:

大哉中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叫姜丽萍,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 大哉中华。

有一种景象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一种磅礴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有一种情怀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璀璨的诗词,处处展现着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个体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认为人皆有成贤之能,儒家学派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强化标准力量,发挥榜样效应。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圣贤标准、君子人格,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要勇于改过。

提升个人修养,注重内在素质。中华传统文化提出践行严以修身、严于律己,慎言、慎行、慎独,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塑造文化环境,提升好学之德。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影响深刻,将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到生活中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重视言传身教,完善于春风化雨之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端正,不用命令人们就会遵行;而自身不端正,纵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会听从。

古道今日,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等优良传统都为人所熟知,所以,我们要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住行的人,感恩给我们激励的人,更要感恩批评过我们的人。要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汲取别人的美德,完善自己,感动他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让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的心胸才能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去,以文明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礼仪宽抚我们的内心,让精品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观今日,国富民强。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而此刻站在这里的我,也有幸自豪地说一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是认真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是认真的!认真的我正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贡献!

(济宁市技师学院学生 姜丽萍)

2019-11-2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2560.html 1 大哉中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