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首页
第07版:

努力打造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济宁经验”

■本报通讯员 刘军 丁大庆

济宁素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之称,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济宁时提出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两创”要求,近年来,济宁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迅速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形成了在山东乃至全国具有借鉴意义的“济宁经验”。

注重顶层设计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决策出台了《关于打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善之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提出传统文化教育进学校、机关、社区、农村、企业、家庭“六进”要求。市教育局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写进了《济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年)》,编制了《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从指导思想、实施目标、教育内容、实施建议等七个方面进行总体部署。先后举办了10期国学导师培训班,参训教师达到5000余人;还遴选了1000名校长参加高端培训。确保各中小学都能至少有一名热爱、熟知并乐教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更明显。市教育局联合11部门印发了《济宁市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确立了首批68所市级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遴选100多位优秀教师,组建了研学讲师团和研学志愿者服务团队。市教科院编制《中小学传统文化研学旅行指导手册》,按专题开发实施了一系列研学课程。“三孔四孟”研学游、红色文化研学游、运河文化研学游等成为我市传统文化教育的靓丽名片。全市基本形成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之中,力争实现教学环节、教育人群“全覆盖”。形成了体验参悟式、对照融合式、主题探究式、统筹渗透式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型。目前,全市共有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项目200余个,多数都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重创造创新

为坚持科学的态度,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的关系。开展“五创新”学习法,一是内容创新,努力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发掘出来加以弘扬;二是形式创新,开办传统文化教育大讲堂;三是时空创新,划定传统文化学习“时间特区”;四是活动创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优课”创建和赛课活动,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开展研学游、现场实践教学等活动;五是评价创新,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体验、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评价,将传统文化素养纳入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

注重融合互动

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布置一些能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文化走廊、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比如曲阜市形成了“校校孔子像、班班论语章、处处经典句、园园溢书香”的校园文化特色;嘉祥县实验小学建造了《论语》名句“润心廊”、曾子“孝德”墙、“三字经广场”等等。2015年以来,坚持每年召开一次主题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会议,多次召开小学和初中座谈会、体验教育实验学校负责人会议等。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编写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设立了中小学教师担任讲师的“乡村儒学讲堂”,以倡导乡村社区文明风尚;与电视台合办“一起学《论语》”栏目;开展传统经典走进家庭“3312”工程,即每个班级每学期举办3次以上家长课程,每次开设不少于30分钟的经典讲座,每学期写1篇传统文化德育教案,走访20个以上学生家庭,引导家长“反哺”学校,实现融合互动。努力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对济宁市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报道;《现代教育》、《人民教育》等杂志用大篇幅,系统介绍了济宁市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2018年,市教科院申报的《孔孟之乡中小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探索》荣获省级特等奖和国家一等奖。

2019-11-2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2477.html 1 努力打造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济宁经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