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逊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视察济宁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殷切期望。六年来,我市全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首善之区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如今的孔孟之乡,儒学研究阐发登峰又落地,儒学传播交流日益广泛;“乡村儒学”、“和为贵”调解室、“孔子学堂”花开遍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效显著,基层治理有了新途径;“善行义举四德榜”书写平民表率新篇章,身边的典型照亮了身边人;文明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市民素质节节攀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乐章正回响成全力全速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的激昂旋律。
研究阐发更接地气
如何使优秀传统文化凸显现代意义、体现现代价值、形成现代认同,是我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意义价值所在。近年来,我市以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为载体,加快建设儒学研究传播高地,逐渐树立起在世界儒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看孔子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参观孔子思想的展览,随后总书记亲自主持专家学者座谈会。在总书记讲话的鼓舞下,孔子研究院在登峰和落地两个方面加大了研究的力度。”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向记者介绍,所谓登峰就是我们正本清源地去研究孔子儒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术研究的登峰显然是为了落地,也就是把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或者是改变社会风尚的一种优秀的资源。
以孔子研究院为例,该院大力建设世界儒学研究交流中心,创办了高端儒学会讲,组建曲阜礼乐文明研究与传播中心、海外儒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论语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学术研究推广中心,获批立项“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世界书院研究”等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编纂出版和发表多篇各类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得各级各类学术奖励,推出了《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春秋讲坛”学术讲演录》等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增强了在世界儒学研究和传播中的话语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近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学热或者说孔子热、文化热等等,实际上正是我们民族找回自信的一种表现。作为一个学者,我们下一步将会继续加大力度,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随着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多了解,将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也会把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化作成自己前进的动力,贡献我们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的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努力。”杨朝明总结说。
文化自觉引领传承
在孔子家乡曲阜市,村村有“孔子学堂”,月月有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在孟子故里邹城市,面向市民群众免费开设“孟母大讲堂”讲座,每周讲家教、话家风、说家训。在尼山脚下泗水县,城乡设有“乡村儒学讲堂”,乡村儒学讲师志愿者月月讲孝道、说仁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近日,曲阜市尼山镇东官庄小学广场上响起了琅琅诵读声,53对母子(女)用一个个捶肩、抚头的表演动作把《游子吟》的内涵鲜活地呈现了出来。这一活动,每周四都会在校园准时开展。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是“登峰”,那么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就是“落地”。曲阜“母子传承国学”主题活动以“诵国学、唱国学、舞国学、演国学”为载体,引入志愿者和志愿企业参与,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长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观、文明观等,取得了显著效果。“母子传承国学”是我市首批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项目之一。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仅是济宁优秀传统文化与普通民众紧密相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道德建设模范区、文明和谐示范区、儒家文化传承区”,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实施了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研究传播、道德提升、文化惠民、文明创建、文化遗产保护等“七大工程”,精心打造了“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品牌,创新推出了“图书馆+书院”、“孔子学堂”、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编辑出版了《儒家五圣论政德》《乡村儒学读本》等一批普及读物,累计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3740余处,开展活动3.8万余场次,惠及230余万人;共有曲阜孔子学苑等300余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单位,每年开展传播普及活动达80万人次,全市上下、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孔子热、国学热、文化热、研学热。
2018年,济宁市研学游团队游客突破百万人次。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在济宁召开“山东乡村儒学现象”座谈会,“乡村儒学讲堂”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乐和家园”工作经验入选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社区100例,“图书馆+书院”、乡村(社区)儒学做法均在全省推广。创新打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六融六促”模式》等7个项目荣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数量居全省第1位,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涵养干部为政之德
“政者,正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立德、治国理政的智慧。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时提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教育资源,自觉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倾力打造国家级干部政德教育基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干部政德教育,培育提升干部为政之德。
我市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着力将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创造性转化提升为滋养干部为政之德的思想活水,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化培训体系,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并针对实际,组合形成短、中、长期不同教学模块,满足不同班次培训需求。近年来,干部政德教育培训已从济宁市级层面逐步提升拓展到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中央党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全国组织干部学院有关主体班次均到济宁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承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国家级培训机构及29个省区市的各类班次1300余期,培训学员7.4万余人,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山东行政学院分别在济宁设立了现场教学点、教学研究基地和政德教育基地。
图为泗水县圣水峪镇乡村儒学大讲堂。■记者 刘项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