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18年前,带着孩提时的梦想,带着双亲的希望,杜晓璐怀着一颗仰慕的心,穿上了绿色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18年后,杜晓璐成为邹城市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
杜晓璐来自军人世家,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每天天不亮就能听到营房里的起床号声,从小就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兵干什么,当兵就是保家卫国!人在年轻的时候到部队锻炼一下,一辈子都会做人。”回忆起儿时父亲的教诲,杜晓璐至今热血沸腾。有着26年军龄的父亲,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坚定了杜晓璐从军报国的信念。
2001年12月,正在读大一的杜晓璐毅然放弃了学业、光荣入伍,成为了一名空军通信兵。“作为军人,练兵习武是天职更是使命。”在部队服役期间,杜晓璐遵规守纪,习武强能,事事不甘人后。夜深人静时,杜晓璐默默背诵电话号码直到深夜;业务训练时,手指敲击键盘磨出血泡,也不叫苦怕累,战友们笑称她为“业务狂”“女汉子”。由于业务技能表现突出,当兵第二年就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三年参加“全国空军通信话务竞赛”,杜晓璐以全国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荣立了三等功。站在领奖台上,杜晓璐扶摸着闪光的三等功奖章,激动的内心许久不能平静。
有人说,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懊悔。生命中获得“军嫂”的称誉,一生都值得珍惜。如果把人民军队比喻为长城,那么军嫂就是稳固和连接这座长城的垛口。由于杜晓璐的父亲是一名军人的缘故,她从小就体会到了军人家庭聚少离多的艰难,也体会到了母亲独自带着孩子、照顾老人的辛劳,所以,当她选择一位军人作为丈夫的时候,就清楚地知道自己以后要为此付出更多艰辛,承担更多责任。
丈夫在部队主抓安全保卫工作,因作战训练任务繁重,平时很少能回家。记得有一年除夕夜,难得丈夫回家一起过年,当一家人正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时,丈夫突然接到紧急电话,说是中央首长专机要到某地视察,让他马上返回部队负责专机安保工作。挂上电话后丈夫对她说:“部队有紧急任务,我必须立刻归队!”那年孩子才刚满一岁,好像意识到父亲又要离开家似的,突然张开双臂非要爸爸抱,稚嫩的声音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杜晓璐强忍着泪水一边哄孩子,一边帮丈夫收拾衣物,只是默默地说了一句:“没事,家里还有我呢。”看着丈夫渐渐远去的背影,一阵失落与孤寂涌上心间,伤感的泪水一下子朦胧了双眼。
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收获着幸福的甘甜。在杜晓璐的大力支持下,丈夫安心服役把岗位当战场,先后执行了“奥运安保”“35国空军代表团参访”等数十次外事活动安保任务,均万无一失;因出色完成“黄海”“砺剑”“长空”等重大演习任务,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荣获“嘉奖”,受到部队领导的好评和战友们的称赞。而杜晓璐也不甘落后,上班第三年就考取了社会工作师中级职称,从事婚姻登记工作后,创新打造了“爱心婚登”党建品牌;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向新人们印发了“构建和谐社会,婚事简化新办”倡议书并定期举行免费颁证仪式;省妇联“幸福护航”婚姻家庭辅导行动启动后,她们率先创建了“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定期举办集体颁证及“幸福大讲堂”培训班, 提高了新人对婚姻家庭的经营能力和幸福指数。因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齐鲁心系国防最美家庭”“济宁市十佳好军嫂”“济宁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荣获个人嘉奖三次,2017年有幸被评选为济宁市第十三次党代表。
如今,大儿子已上小学四年级,两岁的小儿子也幸福快乐地成长,每当大儿子带着父亲的军帽唱着最喜欢的《我是一个兵》时,弟弟就欢呼雀跃地给哥哥鼓掌。每次杜晓璐问他长大最想干什么时?他总是响亮而坚定的回答:“我要像爸爸一样当一名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满腔的热情和忠诚,在个人和集体的利益面前,杜晓璐家庭毅然选择了后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军人家庭对党和人民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