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河流经兖州城东,古人在河面狭窄处积石堰水而筑金口坝,又在上游西侧河堤的底部垒石砌洞建闸,引河水西行,入城而为 河之源。河内水位高,河水进洞时漩涡迭起;堤外地势低,河水出洞时汹涌奔腾,呼呼生风,人称“黑风口”。
从三河村东行至大堤口,顺大路而下数十步,即可踏上横卧在河面的金口坝。沿小径至堤面,折向北行不足二百步,脚下便是黑风口了。
眼下的黑风口,全然没有了旧时的气势。堤内河水入口处,有依堤而筑的近水平台,北宽南窄而狭长。平台上,北有房舍数间,白墙红瓦;凉亭一座,尖顶飞檐。南有白杨树数十株,树荫下几只大红公鸡安闲觅食,一位白衣少年斜靠在竹椅上捧卷诵读。平台中间一条东西方向的渠道,引河水注入黑风口的涵洞。渠中流水欢快而平稳,有波无澜,虽动犹静。河堤外侧是近年建造的水闸,调节从黑风口西去的水量,四扇闸门,上有三层闸房。闸下池水如镜,些许浮萍绿意盎然。站在河堤之上,虽然隔着池水看不到黑风口的面貌,也能想见那里无疑是水波不兴了。
黑风口的平静,并不意味着它的平庸。它与向南举目可及的金口坝相伴而生,同样始建于北魏时期。金口坝拦蓄的河水,正是经由黑风口源源西去,经过横穿兖州城的 河,灌溉着城西大片农田,更继续西行而成为大运河的重要水源。引泗济运水系畅通,完全有赖于黑风口担当引水咽喉的重任。2007年,我曾在杭州大运河南端的广场上看到,一块展示大运河水系的大型刻石,上面清晰地标注着金口坝。从元明清至新中国以来,金口坝屡次得以重修,近年来又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性建筑。金口坝造福千百年,享誉海内外,黑风口虽默默无闻,却功不可没。
由黑风口向北百余步,是纪念李白寄居兖州而建的青莲阁,静静地依偎在泗河大堤西侧。清朝时,人们认为李白的《鲁东门泛舟》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象,与兖州城东门外完全相符,遂于黑风口稍北的龙王庙内建阁以示崇敬。如今庙废阁存,仍可表明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吟咏讴歌,流连忘返。
宽阔的泗河从东北方蜿蜒而来,又向西南方伸展而去。两千多年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在上游何处?从那个时候以来,泗河两岸发生了多少令人神往的故事?河水默默流去,我们无从知晓答案。
河堤两侧的斜坡上,遍植挺拔的白杨,浓密的树荫,把近处的楼房和院落掩映其中。树叶哗哗作响,更显树荫下的静谧,微风吹来,顿觉清爽。西去二三里许,繁忙的京沪铁路上,人流物流川流不息,古老的兖州城生机勃勃。流经黑风口的泗河水,不舍昼夜地注入 河,这座城更有了灵气。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融。黑风口之地小如弹丸,却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壮举,激荡着现代人的思绪和情怀。